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批評家對話:診脈中國當代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7-09 00:26:41 | 文章來源: 嘉德線上

7月6日,由嘉德線上和北京時代美術館聯合主辦的樓上青年——2010青年批評家提名展學術研討會在時代美術館舉行,嘉德線上總裁陸昂以及吳鴻、杭春曉、何桂彥、段君、劉禮賓、杜曦雲、王春辰、鮑棟、盛葳9位當下頗具活力的青年批評家到場參與討論。

作為“樓上青年——2010青年批評家提名展”的總結,本次研討會主要圍繞“青年批評家與當代傳媒的新型關係”、“青年批評家群體認識論上的合一性以及批評方法上的差異”、“第四代批評家的理論研究與展覽實踐”等議題展開,在批評家們各自發表的觀點與相互討論中,對提名展、批評家以及如何與媒體形成良好互動進行了深入探討和提升。

提名展不僅是提個名

在一個展覽繁雜、資訊爆炸的年代,批評家提名展的存在還有多大必要性和可行性?它與90年代的提名展以及當下其他類型展覽之間的區別何在?意義何在?

吳 鴻:時下展覽雖多,有獨立學術觀點的並不多。

批評家提名展的樣式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其特點是區別於某一機構主辦的展覽或商業性質展覽。本次批評家提名展有幾個特點。

其一是獨立性,批評家在提名時沒有受到任何限制和暗示。獨立性本是個不是問題的問題,但在當下展覽數量龐大到令人目不暇接的特殊環境中,具有獨立藝術觀點的展覽屈指可數。

其二是多元性,參展批評家雖然有一些年齡特點上的相近,也常有內部交流,但相互之間並沒有強制性的引導,大家都還是按照各自的學術見解來選擇提名哪些藝術家的。

其三是專題性,每人提名三四個藝術家,並不可能涵蓋各自學術邏輯中當代藝術的整體,因此實際提名的藝術家及作品,與每位批評家近期的關注點和看法有關,由此形成了專題。

其四,每位批評家因著各自觀點提名的藝術家作品之間,具有內在關聯性,自己可成為一體。而由10個觀點共同構成的這個提名展,也就具備了一定的整體關照性。

鮑 棟:僅僅提名做展並不夠。

批評家提名展這種形式當然有必要,但值得探討的是:這種形式的必要性有多大?其意義何在?邊界何在?局限性何在?

上世紀90年代初的批評家提名展,是傳媒、大眾、官方都忽視批評家群體的大背景下,批評家採取的一種方式,借此推動他們認為有價值的藝術家被關注。然而時至今日,僅僅是由批評家提個名,使藝術家被關注,這樣的形式是不是足夠?我認為這種模式的提名展並不足夠,因為今天的傳播已經不阻礙藝術家被關注了,門檻降低,自由度提高。提名展只是讓藝術家被更多人認識的這個功能,已經部分被取代了。

所以,現如今再提批評家提名展,絕對不能僅僅是提名和做展的概念,還要加強研究性和論述性,這才能讓這種形式在新時代發揮應有的意義。

杭春曉:提名展絕對不是評判展。

在現在展覽這麼繁雜的情況下,我們坐在一起討論提名展,既是對批評家提名展的反思,也是對提名展的反思。當今時代,同樣是批評家提名展,由於立場的不同,可能導致結果完全不同。因此,我們需要還原到提名展本來的價值屬性:究竟什麼是提名展?它最本質的意義是什麼?

我個人認為,提名展絕對不是一個評判展。批評家提名藝術家這個舉動,並不是一種價值判斷,而僅僅是每位批評家近期學術研究的切片。一旦涉及判斷,就會有權力構建,而批評家提名展的實質,應是呈現出正在介入和接觸當代藝術的批評家怎麼看待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沒有實際的功利心。因此在展覽的整體規劃上,是否呈現出了每個人的學術立場最為關鍵。當沒有外界限制的情況下,每個人的學術立場才能盡情發揮出來。

何桂彥:藝術市場化語境中,批評家面臨雙重尷尬。

從美術史來看,1994年到1996年間,相繼出現了油畫、雕塑等提名展。90年代中期的批評浪潮,我認為和80年代批評家與藝術家的良性互動是一脈相承的。而進入90年代末期,直到2006年,批評家提名展相對很少,原因一方面是展覽的多元化,另一方面是藝術家被認識的渠道增多了,批評家提名展的重要性被沖淡。

所以,在新時代重新來看批評家提名展,會發現我們面臨著雙重的尷尬:一是市場的力量日漸強大,批評家面臨身份危機;二是當代藝術進入天價,市場成了藝術最重要的推手,在藝術力量微弱的情況下,批評家如何保證學術的純粹性成了難題。

這次的批評家提名展爭議較少,學術性和公益性得到了普遍認可,但接下來也應考慮,如何在未來的後續展覽中提出相應學術主題,以及如何將現有力量轉化成具有建設性的資源。

王春辰:提名展要提出我們的問題。

這次提名展相對比較平和,沒有引起太大的爭議和討論,但提名展更多應該是要提出我們的問題。未來可以增強衝擊力,畢竟現在的展覽太多了,如何將青年批評家對事物的敏銳性和對藝術的直接表達更為有力地傳達出來,是需要思考的。

盛 葳:未來批評家提名展可以做成思想地圖。

從去年到今年我參加了三個提名展,這次相對來説更滿意一些。提名展無法形成專題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作品多,二是由多個批評家共同參與,每個人的方法都不一樣。因此,我建議今天的提名展不要照搬從前的樣式,而要做一些深入改進。比如參展的10位批評家每人設為一個單元,一個大展覽,十個小單元,以增進對藝術家的研究。單元之間,可以尋找到一些對比、聯繫的關聯性,從大的層面來説,年輕批評家共同的天然性決定了他們之間必然會有一些共同的關注點,那麼,把這些點連起來,批評家提名展就可以做成像“思想地圖”一樣,會很有意思。

劉禮賓:提名展要強調現場呈現。

批評家提名展有兩個要素是我最關心的:其一是提名權,能否保證獨立性和學術性;其二是對展場空間的把握,如果把握不當,作品的意義會因著空間的問題而發生轉化,甚至在作品與作品之間造成抵消。

這與提名展是否需要學術主題是關聯話題,如果展場呈現得到位,每位批評家主題之間的差異性也就可以一目了然。事實上,我提名的藝術家可能是別人不會去提名的,因為在他的學術脈絡裏,這個藝術家的作品可能不重要。因此,可以加大前期準備的時間,在充分討論的情況下,提出學術主題,將早期的交鋒和矛盾性放在一起呈現出來。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