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藝文中國》設計論壇:中國創造—産品設計的新力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6-23 17:58:47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藝文中國》設計論壇 I

2010年6月5日(星期六)13:30-17:10

策劃:翁菱、盧敏捷、王平

嘉賓:胡如珊、李景漢、劉家琨、馬岩松、Edwin Ollefers、任小勇、石大宇、宋協偉、汪建偉、鄭在東、周榕

主辦: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 一汽-大眾奧迪品牌、旅遊衛視

協辦: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地點: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黑匣子”地下劇場

 

主題:中國創造——産品設計的新力量

關於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討論在近兩年又興起熱潮。“《藝文中國》設計論壇I ”旨在於此背景下,溝通中國工業設計的現狀與前景,探討如何打通專業背景,全面調動各方力量,尋找中國社會最新的創造力;如何立足全球語境,將創新技術,東方品味,環保材料和中國精神融入未來的生活,給世界帶來高品位的中國設計風潮。

論壇

上半場:13:30 - 14:40

主持:

翁菱:著名策展人,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總監,《藝文中國》總策劃

嘉賓發言:

宋協偉:設計師、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

汪建偉:藝術家

劉家琨:建築師、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創辦人

周榕: 建築師、建築評論家、清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馬岩松:建築師、MAD建築設計室創建人及首席設計師

Edwin Ollefers:奧迪設計師

30分鐘發言,40分鐘討論

14:40 - 15:10 媒體提問

15:10 - 15:30 茶歇

下半場:15:30 - 16:40

主持:

翁菱:著名策展人,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總監,《藝文中國》總策劃

嘉賓發言:

胡如珊:建築師、設計師、如恩設計研究室及設計共和創始人

李景漢:前門23號創始人

鄭在東:藝術家

任小勇:Domus Tiandi設計品牌店創始人

石大宇:設計師、“清庭”設計品牌創始人

30分鐘發言,40分鐘討論

16:40 - 17:10 媒體提問

上半場:

翁菱:大家下午好。今天這個討論會實際上是《藝文中國》電視節目的延續。《中國創造•産品設計的新力量》這個論壇是由天安時間、旅遊衛視和一汽大眾共同合作的《藝文中國》節目發起的,這個節目的總策劃人盧敏捷女士和王平女士今天也在現場。中國的産品設計、工業設計,我想是我們今天的嘉賓一會會具體談到的主題。那為什麼我們在中國藝術、文化經過這幾十年的變遷走到今天的時候,我們要聚集這麼多的跨學科人才一起來討論這樣的話題?其實我覺得我也不用多解釋,因為中國真的是到了一個新的創造、新的創作追求的時代。

那我先介紹一下第一撥的講演嘉賓,從我旁邊開始:奧迪的設計師Mr.Edwin Ollefers,他專程從德國過來。旁邊這位是著名藝術家汪建偉先生。宋協偉先生是中央美術學院設計係的教授,也是平面設計師,也是建築和規劃師。旁邊的那一位我想是媒體都非常熟悉的當紅青年建築師馬岩松先生。周榕先生是清華大學的建築系教授,也是著名的建築評論家、建築師。劉家琨先生專程從成都過來的,是非常棒的當代建築師。《藝文中國》從2月27號播放至今,已經有十幾期了,這位是旅遊衛視的王臺長。劉家琨先生和馬岩松先生已經都在《藝文中國》的電視節目中有過訪談,汪建偉先生我們上周剛做過一次讓我非常辛苦的訪談,把我的低血糖都給談出來了。

其實我們在座的這些人應該説,除了Edwin先生跟我們這個主題有更緊密的關係,其他的幾位其實都是藝術家和建築師。《藝文中國》一個很大的目的是要集合不一樣的藝術家、科學家、設計師,創造不一樣的創造精神和思想,來探討一些我們覺得從現在開始藝術、設計應該往什麼方向發展的這樣的主題。關於産品設計、中國這個時期的産品設計,我想從一個非常具體的例子開始,算是拋磚引玉吧。去年四月,富美家公司邀請了十二位建築師、兩位藝術家,和我們天安時間合作了一個“不自然”産品設計、家居設計的展覽,這個展覽集中了國內的張永和等十二位非常活躍的建築師,邀請他們用富美家的可再生材料來製造和設計跟中國傳統概念相關的傢具和用品。我這兒給大家放一下當時展覽的十四件作品。作品主要是針對三個主題展開這次設計的前提,第一是要討論關於新時期東方傳統的趣味;第二是想請建築師們在材料問題上更多地思考怎樣用可再生的環保材料來做不一樣的作品;第三個因為現在大家都在關注環保,所以在可持續的問題上、環境保護的問題上提醒參展建築師要有一些思考。

談到環保、談到可持續發展、談到産品,大家都會很多地考慮自然的問題。對於當時的十四位參展人來説,包括我們今天現場的鄭在東和劉家琨都參加了這個展覽。這個是展覽的一個大的現場;這個是上海的藝術家丁乙的作品。這個是他做的一個書柱。富美家的材料是一種可以自由運用的材料。丁乙的書柱用中國的竹筍的概念,和他自己以前的十字的繪畫風格有內在的關係。劉家琨的這個是給花園裏面放的長凳,富美家材料加上一些,好像還可以在椅子裏面種草。這個是馬清運的作品;馬清運也是用富美家材料做的可以自由折疊的形狀。這個是張永和的作品;張永和做了一個屏風,她對材料的感覺特別好。這件是都市實踐的孟岩的作品:書山,這個其實也是一個書櫃。卜冰是不自然展覽的策劃人,他也是建築師。這個是他做的一個有流水感覺的設計,也是好像可以放到花園裏面的一個凳子。藝術家鄭在東做的一個屏風。所以上次展覽有兩個書櫃、兩個屏風。鄭在東的屏風上面畫上了他平時的繪畫當中習慣畫的一些文人喜好的一些東西。這個是祝曉峰的假雲。這件作品是華黎的一個岩石椅子,但這個椅子我不知道怎麼做。陳旭東的七蝕,他可以是一個,也可以合到一塊,可能也是希望人家比較自由地運用吧。大捨得桌椅,這個桌椅我們當時是在天安時間外面的花園裏展出的。還有兩件,張軻的不自然生長和徐甜甜的液體成型的這個,更像是拿來觀賞的一種東西。

去年我們合作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做的這個産品和傢具設計的這個展覽,就像我剛才説的,其實只是一個拋磚引玉。因為我覺得現在很多的人,建築師、藝術家,包括這些Retail的老闆們,我想都是希望在現在這個時期,不僅可以看到非常刺激的、非常有力量的、有品質的當代藝術文化,也非常希望我們用的、我們身邊的實用的東西都和中國今天的社會需求、和中國人的審美趣味有關係。而這個展覽非常客觀地説,作為天安時間來説,我們其實是做了一次比較失敗的展覽。因為設計作品大多數是作品,不管是從材料,還是從可用性和它的趣味,確實都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所以拋磚引玉是希望有更多的、我們今天的參與論壇的人和我們大家對中國的産品設計、工業設計感興趣的人,在批評的基礎上,作出更多的好東西。那我就把話筒交回給我們今天的講演嘉賓。我先請我們這次的論壇的協作機構—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的代表,也是著名的設計師宋協偉先生先給我們講一講,我想這是他的專業。

宋協偉:下午好! discovery, 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但這個不是她的discovery,這是我的發現。它叫“發現中國”,這已經被我山寨了一把,可能大家都看得出來。這裡有個小短片,大家看一下。

翁菱:山寨版的設計就是有問題。所以我們就有請我們這一次專程從德國過來的奧迪設計師給我們介紹一下奧迪作為全球最領先的汽車設計品牌,他們的一些工作。

Edwin: Good eve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I am sorry not to speak mandarin, so I will be bringing this speech in English, and I’d like to share a good afternoon. It is a pleasure for me to be part of this discussion and this afternoon. So let me introduce myself first. Ok, one second.Finally. I apologize for the short technical problem here. Let me start from the beginning. Good afternoon, ladies and gentlemen, it is a pleasure for me to be part of this discussion and this afternoon. And let me introduce myself first. My name is Edwin Ollefers. I am a senior automotive designer at the main design studio of Audi which is located in Ingolstadt in Germany. It’s a small town, just out of unique.

German design being my daily business, I will allow myself to slightly divert from today’s topic, and try to give you some insight into the goals that the Audi design team has set for itself. Goals that positively contribute to Audi’s successful product line-up, as desig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when it comes to winning hearts of new and existing customers’.

1   2   3   4   5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