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在新領域確立批評優勢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7-29 22:09:26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段君

有時候跟一些對批評還有興趣的藝術家朋友聊天,他們會很直接地問道:你們所謂“80後”的批評家在主張什麼?觀點是什麼?跟老一輩批評家有什麼不同?你們有沒有建立起來一些新的東西?

面對尖銳的發問,我們不能支支吾吾,這是從事批評的年輕人必須面對的問題。新一代批評的建立,同樣是告別老一輩批評家的過程。告別老一輩批評家,就是與過去拉開差距,這不僅是對年輕人的要求,也是老一輩批評家中開明人士的願望。在很多場合,我都聽到了這些批評家對年輕人寄予期望的表達。

在我的批評觀裏,差異是一個始終強調的原則。業內通常把我們這一代稱為第四代批評家,第四代何以成立?我想我們首先應當非常清楚,自己有什麼新的東西,可以讓我們有足夠的籌碼,向老一輩批評家説再見。我們這一代人批評觀點的建立,必須依靠我們的親身經歷,以及基於現實經歷對未來的想像。我們的現實經歷是什麼?我們對未來的設想又在多大程度上不同於以往批評家?

1980年前後出生的、有志於美術批評的年輕人,現實經歷對其思想和觀念的影響,大多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我自己來講,1990年以來最大的感受,是新的技術對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我們年輕人對新技術的主動參與。新技術在視覺藝術或圖像層面對日常生活最大的改變,我認為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早期的電子遊戲熒屏、後來的網路圖片視頻,以及現今正迅速擴張的錄影監控畫面。

電子媒體(包括電子遊戲、電視等)圖像的影響,已經深入人心。20世紀90年代後期,網路逐步普及,當時正值青春期的我們,可能是中國最早、最快上手網路的一代人。對網路各個層面的精深體驗,是老一輩批評家無法體會的,使用網路並非單純獲取資訊這麼簡單。由於長時間在電腦螢幕前,網路上低像素的電子圖片和視頻,已經構成年輕人生活中極其重要的視覺景觀,我們年輕批評家必須在這一領域確立自己的批評優勢。老一輩批評家的長處在於對政治社會歷史的深入理解,家國理想也從來都是歷代知識分子的追求,我們不能棄之不顧。但是我們也要清楚:對政治社會歷史的了解,最終是為了建立我們自己對當下的判斷。

最近我一直在觀察繪畫模擬電子圖片或視頻的現象。我認為繪畫的前景不是題材更新,也不是風格的翻新塑造,而是與未來如何建立聯繫,繪畫圖像如何與新技術結合産生當代視覺景觀。低像素的網路圖片或視頻,已經製造了完全不同於以往的圖像,而且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如此緊密,對此熟視無睹或重視不足,都意味著保守。在年輕人的生活中,虛擬的網路圖像甚至已經構成更大的現實。

理想的網路未來,在於無障礙的圖像傳遞。網路是迄今為止能夠最大限度為人類所共用的新技術,它可以超越對立思想,典型如中西文化問題,它已經耗費了過去無數學者的精力,我們年輕一代批評家更不能在這一問題上轉圈。中西文化衝突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階段性的課題,它形成時特別重要的原因,是社會變化的緩慢,以及資訊渠道的狹窄。學者們只能通過有限的文字或圖像,構建想像中的中西文化模型。而網路將資訊來源無限化,迫使學者重新評估過去建立的文化模型,新模型卻開始進入流動狀態。更重要的是,民眾對網路資訊,尤其是圖像更為直接的觀看,已經可以形成更為個人化的直觀判斷。文化對立問題在海量的觀看中被模糊化,問題並沒有回避,而是真正被稀釋。但效果如何,尚需假以時日。

因為興趣的關係,我對監控錄影的畫面有持續的關注。除了很多新媒體藝術對監控錄影的直接使用,我也關注用其他傳統方式,比如繪畫或攝影對監控畫面的模擬描繪。監控錄影因為儲存空間的限制,它的畫面同網路圖像一樣,也呈現出低像素的面貌。電子或數位媒體的特殊視覺,對圖像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貢獻,當然更有意思的地方,還是它們對人類心理和活動行為的干涉。在我們這個時代,監控錄影已經逐漸擴大化,在車站、賓館、政府、電梯、地鐵、賭場、醫院、學校、銀行、工廠、商場、公路、機場、加油站、辦公室甚至衛生間裏,每個人都在監視下工作和生活,這種感覺有點像年輕人在老一輩批評家的注視下進行批評一樣,時常讓我們感到焦慮。

技術中性,監控平等,年輕人同樣能夠通過如同監控錄影般的藝術系統,觀察和窺探老一輩批評家的工作。告別老一輩批評家,是一句口號,是為了更好地延續批評事業,它應當是建設性的。我從來都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但是在我們年輕人對自己的時代進行判斷這一點上,我們必須具有更強的信心。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藝術批評需要新秩序
· 藝術批評的語言
· 藝術市場:藝術批評不該缺位
· 馬學東:面對市場,藝術批評如何發聲?
· 面對市場,藝術批評如何發聲?
· 當代美學轉型與藝術批評
· 藝術批評的“媒體化”與藝術媒體的“批評化”
· 藝術批評的“媒體化”與藝術媒體的“批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