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風雅名士”金武祥的嶺南生涯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8-13 16:00:17 | 出版社: 《收藏拍賣》

晚清的“風雅名士”金武祥一生仕途盡在嶺南,先是在廣東,爾後到了廣西,期間又不時往來兩地,招邀嶺南嶺北文人,形成以廣州、梧州、桂林為聚會之地的唱酬活動,蔚為文宴之大觀。其所撰著,往往以留意舊史陳跡而為時賢後人推重。在晚清嶺南文化史上,一介寒儒微宦的雅興,卻分明折射出文運的興衰之跡。

初入仕途

金武祥(1841-1924),字溎生,號粟香,常州府江陰縣(今江陰市)人。幼年在家塾從先生讀。同治元年(1862)三月,隨父金應澍、岳父黃素庵往江西,自此至同治十年,歷任州縣幕友,先後到過石城、臨川、建昌、吉安、南昌等地,即自稱“薄遊江右十載”的時期。這一期間,他曾多次在金陵參加鄉試,均未售。同治十年,金武祥結束遊幕生涯,之後的數年間往來江陰、常州、金陵及上海間,與文友詩酒流連,頻有唱和。期間又曾兩次赴金陵應鄉試,仍未中舉。光緒二年(1876)五月,隨堂兄金逸亭赴廣東督糧道任職。科舉入仕之路不通,無奈之下,金武祥于光緒四年循“捐例”,取得入仕資格,在廣東豫捐局由通判捐升鹽運同三班,分發廣東候補。初期,多為臨時“差遣”。光緒五年閏三月,赴潮州,以藩司公文催地丁,以運司公文催潮餉,以糧道公文催兵米,任事有勞績。六月,奉解餉入都之差。光緒六年,應運司差遣,在清遠縣境內北江白廟辦緝私。這一年,他將七絕詩百首輯為《陶廬雜憶》(以後陸續有《陶廬雜憶續咏》、《陶廬續憶補咏》、《陶廬後憶》、《陶廬五憶》、《陶廬六憶》、《陶廬七憶》的輯刻)。詩多注事實,生平經歷、見聞往往見之吟咏,尤重風土、民俗和人物,舉凡名勝古跡、風物特産、閭巷掌故等一一記錄。鄉情濃郁且清新可誦。

需次羊城,編刊隨筆

金武祥的述作不論筆記、詩文並及雜撰之屬,都深具輯集文獻、存記舊物之心。光緒七年,他在廣州編刻《粟香隨筆》八卷。此書之作有意效南宋洪邁《容齋隨筆》體例。後復陸續撰輯成《粟香二筆》、《粟香三筆》、《粟香四筆》、《粟香五筆》各八卷。此著極為學者推重,謂入筆記名作之林當為無愧。隨筆以詩話比重較大,所涉交往才人逸士詩作並事跡,以此得以傳留。這些投贈人物不少並無詩詞集刊刻或已刻而失傳,筆者略略核校,未見於《清人別集總目》、《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清人詞目錄》作者佔十之五六。

金武祥詩如時人陳晉熙所稱,“清華名雋,獨抒性情”。詞作開朗明媚,最為時人推重。冒廣生《小三吾亭詞話》卷五曾舉出其二。有《高陽臺》一調雲:

絳樹齊聲,瓊花儷影,是誰熨出雲根。南國春回,幾番瘦了詩魂。殷勤欲寄相思字,伯重提、絮果萍因。祝東風,好與歡來,莫共愁生。

年來習氣消除盡,便千回百轉,底事干卿。倦眼重揩,驀教棖觸瑤情。覷他一掬珊瑚淚,感風流、老去蘭成。喚真真,玉合燈前,記可分明。

又有《齊天樂》雲:

來城市山林地,依稀六朝煙水。疊石皴雲,分池浣月,並作新秋涼翠。蘭亭已矣。問獅子滄浪,較量誰似。更築層樓,峰巒四望極天際。  西園尚存舊址,滄桑棋局換,興廢如此。巷訪烏衣,渡尋桃葉,勝跡今看餘幾。剜苔覓字。有前度劉郎,再來還記。引我徘徊,倚岩同一醉。

漓江遊

光緒八年(1882),金武祥奉兩廣總督差委,查勘廣西邊防,查看廣東西寧、廣西岑溪兩邑爭界。因此由梧州上溯陽朔抵桂林,行旅遊覽山川古跡,有《漓江雜記》一卷,又《漓江遊草》一卷。

《漓江雜記》為地誌雜載,舉凡地理山川名勝,盡錄卷中,同時又記交遊、投贈並友人行跡,則尤可備地方掌故之談。內容多有舊志略而不及,或體例所不載者,故舍所記而無所蹤跡者,價值在此,不可輕視。文筆閒簡有致,娓娓述來,讀之頗有餘味。如記中雲:“漓江江水澄碧,不獨陽朔為然,而山則平樂以上,皆拔地而起,巉削奇詭,真如玉筍、瑤篸森立無際。亦有岩隙竹樹叢生者,翁鬱玲瓏,益饒古趣。村落、畦畛交錯林壑間,樵笠、漁蓑,俱含畫意。秋日泛舟至此,所見勝於所聞,可為觀止矣。”

《漓江雜記》附《漓江遊草》一卷,收錄紀行詩。前有秦煥光緒九年三月序,又汪瑔序。別附諸友題詞,計有歸安姚覲元、閩縣龔易圖、祥符周星譽、山陽秦煥、宜興徐瑋文、臨桂李受彤、嘉興沈宗濟、臨桂周璜、江寧劉傳林諸人。金氏詩文、筆記,每每多投贈友朋,或求友聲,或唱咏回贈,往往篇章之富,書之首末,連篇累牘。集中首詩為《赴桂林雜詩七首》,末為《和張丹叔觀察題詩原韻》。筆下所涉有獨秀山、疊彩山、七星岩、伏波岩、白沙洞等景致。《遍遊桂林山岩》當時傳誦,餘音至今不歇:“未暇驂鸞信不誣,玉簪羅帶路縈紆。桂林山水甲天下,絕妙漓江秋泛圖。”

詩後多有時人評點,間錄唱和之作。又多附小注,是特有益於地方文獻者,其間往往涉及興革事務。作者以奉辦臨時差遣,不忘職守,流連名景之時不遺民生,是其尤可貴之處。

冰泉唱和

光緒十一年(1885)至十四年,金武祥奉委協助兩廣鹽運使“監鹺梧州”。此為宦囊豐盈之美差,《粟香室叢書》得以在此時期內陸續輯刻與此關係甚大。

梧州之行,金武祥無論公務私事均在《冰泉唱和集》留有鮮明印痕。此時,其父也隨來就養。《澹庵自娛稿》有《乙酉夏五將赴廣西梧州,留別親友》詩。七月初五日抵達蒼梧。爾後,遊冰井寺,登準提閣,並有詩咏。

金武祥的《冰泉唱和集》內含序、題辭、唱和、續和、再續和、附錄、書後。書名“冰泉唱和集”為“光緒己醜冬趙起鵬檢署”(己醜,光緒十五年)。卷端金武祥光緒十四年十一月序,另是年十月山陽泰煥序,光緒十五年四月番禺汪兆銓序,又有同年丹徒尹恭保序,山陰陳陔序,呂椿培序,光緒十六年陽湖吳翊寅序。書末光緒十五年十一月番禺沈寶樞跋,光緒十六年季冬嘉興沈宗濟書後,光緒十九年武進何嗣焜書後。筆者所見兩本,收錄題贈頗有異同之處。一冊有《冰泉訪古圖》,前為汪洵書端“冰泉訪古圖”。圖後有“唐元次山冰泉銘”一則。俞樾題辭一則為另本無,刻字亦略有別,知為後補刻入者。“題辭”者“元和鄒福保之後”有陽湖惲毓珂、陽湖女史錢希二則,“宜興蔣兆蘭之後”有江陰蔣玉棱、金匱華世芳、陽湖女史呂景蕙三人,為他本無。《再續和》桐城姚永概、寶山陳如升、江陰陳熙治、金匱華世芳、陽湖陳炳熙、陽湖史悠撫、陽湖劉歡、江陰繆九疇、武進沈同芳諸人題辭為另本無。附錄胡念修《冰泉讚並敘》,光緒二十四年首夏武進劉可毅《書冰泉訪古圖後》,亦未見於另本。此文述金氏于“監鹺”梧州之後“十年”而以“冰泉訪古圖示可毅”,知圖亦為後來補增。

參讀各序跋前題辭,可復原當年冰泉文人聚會情景。先是,泰煥于光緒八年由桂林移守梧州,曾與道員易衡樵、太守趙子繩等人“攜酒寺中”。越二年乙酉,金祥武 “監鹺”至梧,時時招友人宴集于大雲山麓,“攬江山之勝,據壇席之雄”,一時“文采流播,名跡益彰”。光緒十四年,重建漫亭,請汪瑔補書刻元次山題銘,並輯友人唱和之作投寄遠近,徵詩索詞。光緒十五年四月,《冰泉唱和集》在廣州編刻。

《正集》題咏梧州勝景,始於“乙酉仲秋偕徐氏昆仲遊冰井寺憩準提閣”。先後與遊唱和計有番禺徐紹桐、徐紹楨、徐紹枚三人,又江都張聯桂、貴築顏嗣徽、長興王世芬、香山何燿章、仁和葉爾銜、嘉應黃鴻藻、昌化洪昌言、邵陽徐兆蘭、保山吳燾、長沙蔣兆奎、武進潘保泰、安寧張棠蔭。從遊者武祥之子金章、金和亦有詩。當時接投贈並奉復篇什者有貴築袁錫臣、山陽秦煥、無錫華本松、宜興徐瑋文、瀏陽舒佐堯。重九日和作之人有酉陽曾煇,上巳之遊和作有臨桂陳瀛藻、徐紹楨。寄和之作有海寧羊復禮。集中又有金武祥送行、題贈各作。後為詞錄,有汪瑔《乙酉送金武祥赴梧之作》等酬答之作。《續作》、《再續作》則為正集刊行之後遂年收到詩友題贈和唱的補編。冊末附金武祥《重建漫泉亭記》,詳記修復名亭因緣始末。其他如吳翊寅等人序,何嗣焜跋,為隨次後印增入者。

金武祥返歸居老之後,光緒二十四年戊戌閏三月三日,招同無錫華若溪諸友,仍用當年冰泉唱和詩韻再作詩會,一時勝友如雲,投和紛紛。之後又續有唱和。《冰泉唱和閏集》因此輯刊。

前後兩集,天下詩侶,多入集中,金粟香名望達于極盛。筆者檢讀,似仍有遺而未收之篇。光緒十六年,詞人況周頤離京南下,十月間暫客廣州,曾作《買坡塘》“題金濉生冰泉唱和集”,未見集中。

赤溪雜記

光緒十五年前後,金武祥寓居廣州。次年,得署任赤溪直隸廳(民國間併入臺山縣)同知之職。到任時已是冬天,由其父《庚寅冬月六日行抵赤溪,兒子接篆》詩可知。

赤溪瀕臨大海,土地荒瘠,建廳僅二十餘年,尚屬草創。避遠之地,新開之區,絕非美差。然以金武祥出身而言,在當時宦途擁擠、僧多粥少情形之下,得此已屬不易。官職雖為委署,然為掌理一地實任官,他因此得以盡顯長才。赤溪廳任上為時僅八個月,而政績大略有:創設渡頭濟川亭及合廳保赤堂,訂立章程,捐助款項,于書院增設古學課,捐廉獎勵學子。公暇,金武祥每每登臨山川,考求古跡,興復名勝,提倡風雅,一如往昔。

任內撰有《赤溪雜誌》。此書二卷,前有汪兆鏞序文、題詞,後附《霞城唱和集》。金武祥有詩云:“青幡彩仗趁芳辰,遠宦頻驚物候新。星紀已周行萬里,一官吟遍嶺南春。”集中記述赤溪風物掌故,如記“産有土茶,民間採摘販賣,間獲微利。余烹而試之,質頗香嫩,惜焙制未精。”諸如此類。

“嶺東嶺西,遊跡殆遍”,金武祥此時宦嶺南已十數載,遊蹤遍歷,登覽山川,考求古跡,興復名勝,提倡風雅。官微而不忘民瘼,興利除弊,多行善政,耽于吟咏而不失政務,以一介微官而揚名于晚清社會。

編刊《粟香室叢書》

金武祥的仕途始於嶺南,著述、編輯鄉邦文獻刊刻也是始於嶺南,由此奠定晚清著述名家、刻書大家的地位。

《粟香室叢書》編刊于光緒至宣統年間,因為是隨時編刊,開版大略取齊而不能完全一致。大開較小,這顯然出於席履不豐而不得已的選擇。總之是著意于文獻的保存,而非風雅的品賞。各書牌記、題名標注也往往不一,或標明刻地時間,也有略而不書者。參考其生平行跡,《粟香室叢書》刻于兩廣的佔了相當部分。其中筆者經眼的有:

《漓江雜記》一卷初刻本附於《粟香二筆》,據序知光緒九年季冬刊于廣州。

《鷗堂日記》題“光緒丙戌秋江陰金氏開雕。”丙戌為光緒十二年。光緒十一年至十四年,為金武祥“監鹺梧州”時期。

《鷗堂剩稿》,款題“光緒丙戌秋江陰金氏開雕。”卷端有序。

《讀書瑣記》牌記題“光緒丙戌季冬刊于梧州。”

《東鷗草堂詞》二卷,款題“光緒丙戌冬十一月刊于梧州。”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牌記:“光緒十二年十二月江陰金氏刊于廣州。”

《雲溪樂府》書牌題“光緒丙戌冬十二月江陰金氏刊于梧州。”此二書牌記可見金武祥于兩地間不時往來,而編輯刊刻隨時進行。

《名家詞集》書名下題款“光緒丁亥冬日榖庵書”。丁亥為光緒十三年,刊刻或即在此前後。

《存齋古文》牌記題“光緒戊子江陰金氏刊于梧州。”

《宜齋野乘》牌記“光緒戊子夏江陰金氏刊”。自序題款 “光緒十四年六月金武祥序于梧州”。

《茗壺岕茶係》牌記:“光緒戊子江陰金氏刊于梧州。”

《得月樓書目》牌記:“光緒戊子夏江陰金氏刊”。

《藏説小萃》牌記:“光緒戊子江陰金氏抽刻《續説郛》摘錄本。”有是年五月金武祥梧州序。

《江上孤忠錄》牌記:“光緒辛卯刊于赤溪。”

 未列入《粟香室叢書》的《粟香隨筆》、《二筆》、《三筆》分別於光緒七年季秋、光緒九年季冬、光緒十三年孟冬刻于廣州。《四筆》牌記“光緒十七年夏四月刊成”,未記地點,以其行跡,似刻于赤溪。《五筆》未見牌記,前有光緒二十年十一月劉孚京序,又光緒二十一年仲夏劉汝霖序,此時期金武祥候官于廣州。

參考有關著錄,《粟香室叢書》大多刊行于兩廣。研究嶺南刻書者,可以引起注意。

(文、圖:劉漢忠)

下一頁一個人的史詩與一座城的記憶上一頁關於今社畫會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拍賣》第1408期
· “風雅名士”金武祥的嶺南生涯
· 一個人的史詩與一座城的記憶
· Fredrikson Stallard:設計與藝術的聯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