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作為2012年全國GDP位居首位的經濟大省,但是廣東的藝術市場卻與本地經濟的增速不相符合。一個更為尷尬的事實是,據統計,廣東藝術品市場份額僅佔全國的2.8%。而今年5月,受中央美術學院旗下國家藝術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委託,《收藏·拍賣》雜誌作為獨家合作機構,與其共同開展“廣東省藝術品市場發展規劃”課題調研工作,這是廣東乃至全國首次進行區域藝術品市場大規模調研,將為廣東和全國藝術市場的研究填補了一大片空白。 本刊從10月刊開始,對本次歷時5個月的調研成果進行連載。首篇登場的是廣東藝術市場的基礎——廣州當代藝術畫廊。廣東畫廊業已有近30年的發展歷史,然而在全國格局中前進步伐以及地位明顯滯後於北京、上海等地。而在本次調研中發現,廣東藝術品市場結構不完善,特別是一級市場(畫廊業)的缺失問題嚴重。有畫廊主坦言,在廣東經營畫廊是一件艱苦的事:“整個廣東畫廊集中在廣州,深圳的藝術市場不景氣。上至文化部的官員,下至廣東省的官員,有一段時間曾經把深圳大芬村作為廣東藝術市場的發展模式。很多人不知道什麼叫畫廊。這個問題已經説不清楚了。”甚至有藝術家直言,廣州根本沒有出現嚴格意義上的畫廊。究竟是什麼阻礙了廣州畫廊業的發展? “稅”困廣州畫廊 目前在廣州能稱成畫廊的機構並不多,其中分屬華藝國際的華藝廊當屬其中的代表之一。 中國當代藝術畫廊正式起步,是由1991年由來自澳大利亞的布朗·華萊士開設,實行了簽約代理制度的北京紅門畫廊開始。而在廣東,據了解,廣州最早開設的當代藝術畫廊,可以説是1983年開始在淘金路經營的金雅軒。廣州畫廊發展的30年由此開始。不過,此時的畫廊卻仍難擺脫畫店身份,而成立於2006年5月的原子空間畫廊,曾被廣東油畫協會稱為“廣東首家真正意義上的畫廊”,被認為是廣州乃至廣東最早按照西方代理制度運作的畫廊。可是,在本次的調研中發現,原子空間畫廊已經停業。本次調研顯示,目前廣東的畫廊形成一個集約型的經營狀態,更多的畫廊是以畫店的性質存在,主要推廣的藝術門類是傳統的書畫、油畫和當代藝術。總體數量不多,基本上分散各地,沒有一個聚集的態勢。 其中對王肇民的發掘與推廣就是華藝廊負責人張向東推廣畫廊的代表作之一。他對《收藏·拍賣》表示:今年是王肇民逝世10週年,華藝廊不僅將舉辦一個名為“向王肇民致敬”的展覽,再把近年美院畢業生的優秀水彩畫進行選擇展示,呈現一個承前啟後的狀態。除此之外,今年華藝廊將繼2007年後再次攜手中國美術館舉行王肇民的個展。從王肇民、李宗津、靳尚誼等的經典系列;到楊之光、方楚雄、許欽松等嶺南名家系列;再到沈勤、江宏偉、陳曦的個案研究系列,這是從2012年開始華藝廊的定位:以藝術家個案研究為主。 張向東表示:“如果非要分華藝廊的發展階段,那就分三個。從一開始什麼都不懂到正規,這個階段持續了大概2、3年的時間,再從正規運作到2011年秋季遇到‘十字路口’,最後到以個案研究為主的2012年。”華藝廊在這三個階段中,從經營意識模糊到清晰,到成機制,再到調整機制,中間經歷的問題很多。但是更大的問題還在於面對立法和稅收問題。這不單是華藝廊遭遇的問題,也是整個畫廊業遭遇的問題。不少畫廊也在本次調研中,紛紛表示稅收是畫廊發展的最大問題。 目前,國內的畫廊和普通古玩字畫店屬於“銷售工藝美術品”的批發零售行業,要按照規則需要繳納增值稅,此外還需要繳納營業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就增值稅而言,以畫廊為例,根據規定,全年銷售額在80萬元以下的畫廊,按照小規模商業企業繳納3%的增值稅,對於全年銷售額在80萬以上的畫廊,則需繳納17%的增值稅。如果算上其他稅種,80萬元以下的畫廊稅負水準總體在4%~6%之間,超出80萬元的畫廊,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三項相加最高會達到30%,如果再加上企業所得稅,總體的稅率會高達50%。這樣一來,經營業績高反而要賠錢。 與此同時,具體的徵稅技術也不完善,由於畫廊從藝術家手中獲得作品,往往沒有發票,畫廊無法證明畫作原價是多少,最終要按照銷售價格的全額,而不是銷售價減去原始價後的增值部分來繳納增值稅。而且營業稅也是很難準確測算的。畫廊無法提供從畫家手中拿到的畫原價是多少,就無法證明究竟畫廊掙了多少錢,利潤是多少,該交多少營業稅。繳納的營業稅與增值稅也會出現交集。 夭折的廣州畫廊協會 而廣州本土畫廊缺乏共識、買賣家急功近利的現狀也極大的阻礙了畫廊行業的發展,再加上畫廊的發展全憑個人的眼光、財力與自我完善中的經營方式,都屬於具有廣東特色的畫廊發展緩慢現實因素。 金雅軒的老闆樊振輝認為,廣東在過去三十年是用實幹取得輝煌的。實幹帶來的“後果”就是對經濟數據的追逐,希望能短期帶來經濟效益,不願意做長線的等候和投資。偏偏藝術是短期見不了經濟效益的。很多藏家也直言,廣東人太現實了,從文人、畫家、官員到老百姓,都是實用主義。在他們看來,購買藝術品只是一種投資方式。因此大家都是通過“聽畫”收藏,而不是通過觀看來購買藝術品的,過去的一些畫家也收藏,因為他們要吸取前人的精華進行自己的創作。但是如今廣東的畫家沒有收藏的習慣。 因為缺乏購買基礎,即使有一個廣州美術學院作為生産力,但依舊使得廣州在藝術市場上無以為繼。廣東美術館前館長王璜生曾表示,從當代藝術自身的生息條件來説,廣東的當代藝術一直缺乏一條結構合理的生態鏈,即便像廣東美術館過去那樣致力於推動當代藝術,也常有吃力不討好之感。廣東長期以來缺乏發展當代藝術的氣場、受眾乃至保證這種藝術持續發展的市場支援等。它不像北京,既有勇於探索和實驗的藝術人群,更有藝術活動的組織機構,相對穩定的國內國際藝術市場,濃郁的藝術交流、多元並存的學術討論氣氛等。因此如今廣州畫廊積貧積弱的情況,其實早就先天不良了。 據張向東回憶:“數年前,在匯豪社舉辦的一次‘畫廊論壇’上,廣州地區11家畫廊(華藝廊、魯逸堂、三彩畫廊、匯豪社、漁歌晚唱、寶珍堂、金雅軒、如意畫廊、原子空間、藝海堂、朱子畫院)曾發起並準備成立廣東省畫廊協會,當時很多人推舉我做會長,但後來因為一些‘技術性錯誤’,最終此事廢止了。”當時由廣東省民政廳社會民間組織管理局的紅頭文件與公告已經發出,也花費了一段時間把政府要求的60家註冊過畫廊代表“湊齊”,各方的會費也已經交了,只差沒有開動員大會宣佈成立。2011年底,廣州有幾家畫廊找到張向東開始重提此事,但張向東卻表示不願再涉足此事。一方面因為當時“鬧的不愉快”的問題現在仍然存在,另一方面他認為整個廣東地區畫廊行業的基礎仍然薄弱、非常不成氣候。在這種情況下做協會的意義不大。因此廣州的畫廊協會計劃宣告夭折。 畫廊聚集區能否解廣州畫廊之困? 假如“798”模式移植到廣東,能解廣東一級市場之困嗎? 當畫廊協會方案夭折後,廣州畫廊主們想到解決畫廊集群化問題的另一個解決方案就是成立一個畫廊聚集區。他們的參考對像是上海紅坊藝術區:這裡聚集了上海經營當代藝術的7家大畫廊:藝博畫廊、聖菱畫廊、華氏畫廊、紅橋畫廊、視平線藝術、奧賽畫廊和紅坊文化,他們還成立“畫廊聯盟”, 每年春秋兩季共同舉辦展覽。據悉,“畫廊聯盟”是一個自願聯合組織成立的非正式專業聯盟團體。該團體通過定期組織舉辦各類藝術展覽、創作孵化、等探索與創新商業模式,打造具有競爭力及國際化藝術交易平臺。聯盟秘書長華雨舟表示,聯盟的發起因北京畫廊協會成立而被觸動,儘管上海也曾醞釀過成立畫廊協會,但最後卻不了了之。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為,在當前藝術市場經歷大幅度調整的背景下,一級市場正在重新集結,以一個畫廊聯盟的形式領導一個畫廊園區的建設,從而推動整個地區的藝術市場發展。 廣州成立畫廊專區的面貌到底是什麼?廣州的畫廊主們和廣州畫院院長方土都認為,成立廣州的798是一個可行的方案。而方土更認為,廣州不止要一個畫廊區,應該是有兩個並行的畫廊區。因為城市發展是雙向並軌,一個是往歷史名城,一個是國際都市,所以其中一個可以在廣州的老城區中選擇一條老街進行改造,接上廣州城市地氣,既能顯示舊時的廣州風貌,又能體現現今時尚氣息。另一個可以選址在廣州新中軸線花城廣場地下的商業空間。這樣能消除大眾對藝術家和藝術空間只能是在對城市邊緣、邊角的印象。而且還能成為廣州一張全新的文化名片。 而且廣州地理上臨近香港,但是開放程度和文化自由度卻不如香港,因此皮力曾對此進行的分析顯得意味深長:“進入2000年以後,廣州和深圳當年依託改革開放、依託香港創造出來的當代視覺經驗,在今天的中國已經不具備特殊性了。相比上世紀90年代初,廣州作為一個城市所創造出的視覺新鮮感,已經不如上海、北京了,當廣州由於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特殊性被耗盡的時候,‘廣州站’可能已‘到站’了。”在眾多原因糾結的當下,在未來的藝術市場發展中,廣州的畫廊業到底應該何去何從? 散落在廣州地圖上各家畫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