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黑膠唱片:迷人黑天使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0-12 16:07:28 | 出版社: 《收藏·拍賣》雜誌

黑膠唱片成為收藏品,是因為一種奇怪的悖論:它價值的爆發正因為它的淪落與失陷。在黑膠唱片的全盛時期,沒有人會認為它是珍貴的收藏品,正如現在收藏界追捧才會線裝書,而線裝書時代的人卻會去追逐竹簡。當CD也快在時代大潮中把持不住將被雨打風吹去之際,當年被它淘汰掉的黑膠,卻登上了殿堂。

黑膠VS CD,誰的品質更佳?

其實自1984年CD問世開始,關於CD與黑膠誰的品質較佳的爭拗就持續不斷,感覺上像10多年前數位相機初登場時,數位和膠片的爭論。CD就像數位圖像,就參數而言,由開始時的處於下風,到後期完全超越黑膠,可死忠的黑膠粉絲還是會認為黑膠唱片的音質較佳,與感覺有關,就像愛好菲林的攝影者一樣。嚴格來説這是無法比較的兩種介質,因為CD是數字模擬的,它能模擬包括黑膠在內的任何聲音,但黑膠不可能做出CD的音效。在1980 年代初 CD 剛剛面世的時候,很多樂迷受不了數位錄音的聲音,嫌其刺耳冰冷,洋人謂之“jitter”(顫抖不安)。這與數位相片剛興起時對比菲林沒有質感何其相似。後來數字錄音和後制技術一直進步,黑膠迷用一個詞來概括它們偏愛黑膠唱片的原因:“溫暖”。他們認為如果以聲音的溫暖敦厚為準繩,CD 還是及不上黑膠。

可真正知道黑膠聲音是怎樣的人已經越來越少。後來者可能只是憑藉懷舊的情緒,開始收藏黑膠,又或者在CD時代後出生的新一代樂迷聽黑膠,他們或許會覺得這聲音“不夠 sharp”?説白了,1980 年代初大家不喜歡 CD 音色,應該跟聽覺習慣有很大關係。如果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黑膠,應該也是如此。真正長期聽兩種介質,反覆比較,最終得出自己的偏好的人只是少數。

                                            什麼才是黑膠唱片?

到這個時候,或許我們需要先厘清一下,什麼是黑膠唱片?

很多人把“黑膠唱片”和“LP”概念等同,其實是一個相當大的誤解。所謂“LP”,是“Long-Play”(長時間播放)之意,是1948年之後才有的事物。早于1887年,德國人愛米爾·貝利納(Emile Berliner)設計出一種供留聲機使用的薄形錄音圓盤,取代了愛迪生在10年前發明的管狀錄音圓筒而風行於世,從此誕生了唱片這個名副其實的稱呼。黑膠唱片正確的稱呼是Vinyl (乙烯基),這是各種規格唱片的總稱。Wax 是黑膠唱片發展早期的一種稱呼,因為早期壓制黑膠唱片的母盤是用蠟膜刻成,但現在已很少有人用這個稱呼。Records也是黑膠唱片的一種習慣稱呼。在國外,黑膠迷認為只有賣黑膠唱片的店才算是Record Store(唱片商店),而只有CD的商店,則被稱為CD Store。 “LP”是身歷聲黑色賽璐珞質地的密紋唱片,之所以稱為LP,主要是針對過去古老的粗紋短時間唱片而言。1948年開始,33又3分之1轉的唱片發行,經過幾年的發展,唱片單面可錄音時間將近30分鐘,比以往長了很多,故以“Long-Play”稱之。相對的,在當初的科技狀況,有所謂的“SP”,即Standard-Play,每分鐘78轉。現在通行的唱片幾乎都是12英寸33轉,所以黑膠唱片才幾乎被直接稱為“LP”。另外一個熟悉的名詞“EP”,在CD時代之後到現在還是經常被用到,尤其是日本、台灣和香港的歌手,稱之為“細碟”,其最早的概念也是來自黑膠:當時45轉唱片由於生産技術的改進,使原來每一面只能錄製一首歌,變為可以錄製兩首歌,相對於LP和SP,這種唱片被稱為EP(Extended Play)。

但到底什麼樣的黑膠唱片才能夠得上收藏級別,或者説,擁有強大的價值呢?版本決定價格是一定的。對於黑膠唱片來説,當然是越古典越絕版價值越高。牽涉到版本問題,可以分成三種:

一是第一刻版。例如: EMI Columbia的blue/silver系列,或者DECCA的SXL Wideband系列等等。這些珍品的第一刻版的價錢絕對不適合以CD的標準來衡量,可供參考的是古董的拍賣價格。一張LP數千至上萬元的狀況,在這些系列中比比皆是,甚至只是一個很普通的水準。

二是再刻版。LP和CD一樣,都有許多重新發行的系列,這些LP通常錄音較第一刻版差了一些,但不是絕對的。價格則會相對便宜許多,甚至只有第一刻版的四或五分之一而已。有許多更是比買CD還便宜,是相當划算的消費,但謹記,那只是消費,不能算作投資,除非是收藏具有增值潛力的第一刻版,那才是像收藏古董一樣的投資。

三是重刻版。近年來一些發燒小廠購得一些發燒片的版權,重新刻片生産全新的LP,以饗一些發燒迷。這些全新的LP,市場稱為180克黑膠,像新的CD一樣有公定的價格,所以沒什麼版本,只不過標榜著發燒名目。許多新的LP並不便宜,存在價格紊亂的問題。有激進的黑膠唱片發燒友稱之為“假黑膠”,或者稱呼收藏此類版本的為“癖戀”,只是沉迷于黑膠的形式,而非真正的聲音展現(皆因不少的復刻碟其實是從CD轉制)。

但為什麼頭版會比較好而且價格較高?頭版的LP,基本上都是由開盤母帶,通過製作直錄成黑膠母盤,再壓膜批量生産的。而發燒黑膠的母帶直錄通常是發燒廠用母帶播放,直接刻盤而成,相當於黑膠母盤。身歷聲的頭版對器材有重現意義,身歷聲唱片出現在1958年左右。而再版的LP,一般是採用已壓過膜的黑膠母盤再壓膜,資訊量就有損耗。在資訊量的記錄上,頭版一定是最優秀的,而且有確認標記,非常容易分辨。

不同的裝幀和版本,體現不同價值

黑膠唱片的裝幀,是另一個相當有趣的研究甚至收藏對象。唱片的片芯上印有唱片的品牌、系列與編號,還印有音樂內容、段落、放唱時間、演奏者、演唱者,還有錄音年代、轉速以及身歷聲/單聲道的識別標記等,為使用者提供了唱片的主要資訊。緊靠片芯外邊緣通常還印有一些暗刻的文字和數字,這是刻版的專業數據。

有一種唱片的片芯是白紙,所示內容為水筆手寫,這樣是唱片正式生産前測試時壓制的示範片,通常稱之為“白板片”,白板片屬非賣品,品質極高,數量奇少,有很高的收藏價值,雖然偶有交易,但價格高昂。即使是同一版本的唱片其片芯也會有很多不同之處,這是因為發行年代不同之故,也就是上文所説的頭版、二版、再版的區別。版別有很深的學問可究,唱片收藏的最大樂趣之一也在於此。有人會喜歡收藏不同時期發行的相同版本,時不時拿出來比較一下:它們不僅片芯不同,唱片厚度、唱紋的寬窄、深淺、排序也有所不同,聲音當然也就會不同。比如英國Decca公司發行的唱片就有英國的黑寬標版、紅寬標版、黑窄標版、紫窄標版、黑、紅、藍、紫、橙、墨綠方標版;在美國、日本Decca唱片以London標誌發行,同樣有各種版別。Decca唱片在德國大部分都是藍底黑方標的再版,還有銀底紅藍標的直刻板。荷蘭版唱片片芯部分與德國相同,還有一部分與美國相同。有關唱片版別知識,國外出有專門書籍,這本重達幾公斤用銅板紙精印的唱片版別大全,收集了世界最著名的唱片品牌,圖文並貌,堪稱黑膠唱片收藏指南。

當然更重要是該張唱片本身的意義,甚至是該張唱片對收藏者本人的意義。其實所有的收藏歸結到底,都是收藏者本人認為其有價值,畢竟這本源是個興趣而不是一門純生意,所謂老生常談的“自己鐘意才最緊要”。在這方面,不少有些年資的電臺DJ都會收藏黑膠唱片,但要究其原因,很多都只是對那位歌手和那張唱片覺得好聽,所以想要據為己有,便成為了收藏,有些甚至價值連城。

在國內,目前市面上,“文革”之前的唱片是公認最具有收藏價值的。業內人士表示:“‘文革’前無論是膠木唱片,還是塑膠密紋唱片,由於時代的特殊性和不易保存,成為了不可複製的限量版或是絕版。這類唱片價格輕易就被炒到了上萬元。”文革時破四舊,基本上黑膠唱片能被破壞的都被破壞了,留下來的少之又少。除了“文革”前的唱片出現升值外,流行音樂唱片也有投資潛力。例如張國榮生前推出的絕版黑膠唱片,當初不過一二十元,現在叫價高達數千元(圖11)。另有投資者認為,從華人音樂圈來看,鄧麗君和蔡琴的黑膠唱片是升值空間最大的。

(圖、文:梁子寧)

下一頁黃天才文章圖説:大千終究是個傳奇上一頁誰動了我的著作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拍賣》第1310期
· 誰動了我的著作權?
· 黑膠唱片:迷人黑天使
· 黃天才文章圖説:大千終究是個傳奇
· 兩位香港總督的藏書票
· 廣東藝術市場調研報告(一)“廣州當代畫廊該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