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張傑:風景幻化的真實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4-23 15:09:21 | 出版社: 《亞洲藝術》雜誌

 

克利有個著名的説法:不是要表現可以被看見的東西,而是要讓東西可以被看見。這個説法如今看來再正確不過,那些具象的固定的形象如果僅僅是繪畫描述的特殊對象,那麼照相機等事物的存在可能就是個諷刺或多餘,但可惜的是如今我們更願意看到的是相片下華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個資質平庸的藝術家筆下的依葫蘆畫瓢。因此在風景畫家的面前,橫亙著各式各樣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幾個之一大概就是如何去表現那些我們肉眼所看不到的“風景”,也就是那些隱藏在風景下的各種細微的情感與變化。而這樣則不僅要求藝術家們有著極其深厚的功底,更重要的是需要他們具備一顆細膩的心及豐富的情感,否則再美的風景也只能轉變為畫布上的斑駁色劑。

學院派出身的張傑,在經歷了附中與本科的歷練後,研究生期間又潛心研習油畫技巧與創作,這種正統化的教育使得他在基本功方面幾乎可以稱得上爐火純青。但如果僅僅是這樣,那他可能走不到如今的藝壇位置,讓他成功的推手則更來自於幾十年創作後的情感累積。張傑的作品初看上去,細細滿滿的色彩鋪滿畫面,那些一層又一層的筆觸迎面而來,多少會讓人有點應接不暇的感覺,但如果只是這樣就認為張傑的畫面是熱烈奔放的,那可就有點錯的離譜。他的作品經得起最嚴苛的推敲,一層層的抽去這些熱烈的色彩,放在面前的是風景背後的他的思考與人生。

 

藍色遐想

張傑的風景畫是特別的,這種特別不僅僅來自於儘管他採用散落的筆觸來描繪風景卻讓人可以明確地感受到風景在眼前徐徐展開,也不僅僅來自於他東方式的創作思路與考量,更來自他對自己所描繪事物的感同身受。他用水墨畫的隨意融入到油畫的筆觸中,讓色彩在畫面上呈現一種自然流淌的肌理,同時他用印象派所擅長的各種自然色彩來誇大現實風景的美,僅僅是做到這些,已經足以讓他的作品産生一種旖旎的畫面效果,但張傑作品的特別之處並不是完美的色彩與畫面,而來自於他對畫面建構後的破壞。這種“破壞”在近幾年的作品中呈現的尤為明顯,這大概也是一種創作積累的厚積薄發。在他的多年來的觀察中,他看到的不僅僅是自然的美與讓人收穫的心曠神怡,更多的他注意到了風景與現實的交錯與不和諧,本該安靜存在的自然之美卻因為人類的存在而變得無所適從,被破壞,被打亂,甚至呈現出一種滑稽的可笑。張傑將這樣的不和諧投射到自己的畫面中,用突兀的線條或色塊強調衝突,雖然著墨不多,卻使得畫面變得異常集中,精彩紛呈。

 

消融的風景

比如在他的《消融的風景》系列中,便將這種和諧與破壞發揮到了極致,色彩恬淡的風景在畫布的底層上鋪開,寧靜,致遠,頗有中國水墨畫中山水的神韻,但這些安靜全部被鋪在上層的顏料或線條所打破,這些代表著現代工業及人類的色塊及線條,充滿著不可思議的“活力”,這些活力慢慢滲透在風景中,摧毀一切平和的畫面。張傑腦中的思索就在這樣的衝突中呈現在我們的面前,並不具象,但卻實實在在的衝擊著我們的眼睛與思想。最體現張傑功力的則是,無論這種衝突在我們的感知裏多麼的具體與強烈,畫面本身的美感卻絲毫未遭到破壞,無論是從色彩還是構圖上來講,張傑都尋找到了一種平衡,這種平衡不是生拉硬拽出來的,而是一種苦心經營的畫面造詣,這種創作的功力,顯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

 

消融的風景之三

近年來有不少藝術家一直在強調要將東方的水墨神韻納入油畫的創作中,但大都是進行了一些淺嘗輒止的嘗試,畢竟要用厚重的油畫顏料很難表達出水墨的飄渺與博大,但張傑顯然在這方面做的比其他人更好一些,他善用筆觸,將色彩的塗抹發揮到隨心所欲的地步,因此更能觸到水墨畫的精髓。比如在他《逸動山水》之二中,他用大片白色顏料來覆蓋已經完成的風景,用以表達山頭間的雲彩流動,色彩塗抹的方式相當見功力,看似隨意的筆觸,卻費盡心思,儘管厚重但卻呈現非常自然的飄逸感,與畫面近處的山頂小亭交相呼應,異常有趣。也許畫面本應到此結束,那麼這會是一張非常完美卻略顯乏味的風景,但現實風景卻並非如此,而張傑也無意去創作乏善可陳的畫面。所以他選擇在畫面之上用其他衝突色來表達自然中的破壞與不和諧,這種蓄意的破壞換來的則是畫面的快速昇華,除了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思維傳達,還是一種東西方創作方式交匯的強烈撞擊。

儘管專注于風景的創作,張傑卻是一個非常讓人難歸類的藝術家,他可以創作異常嚴謹優美的作品,又可畫出衝突感十足的畫面,他的理性思索下隱藏的是一個內心豐沛且趣味十足的真實自我,看他的風景創作,得到的不僅僅是有關風景的感受,更多的是一種風景幻化出來的最基礎的真實,這種真實,難能可貴。

下一頁精選文章上一頁不失其所者久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亞洲藝術》第2期
· 張朝暉:水墨藝術,由心發聲
· “涅槃”神話
· 不失其所者久
· 張傑:風景幻化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