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加布裏爾•庫裏:“剩餘”的價值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07 17:12:41 | 出版社: 《東方藝術-大家》雜誌

加布裏爾·庫裏-事實之後,偶然性之前-個展現場

在2011年的“沒有人需要知道你薩博轎車的價格(NOBODAY NEEDS TO KNOW THE PRICE OF YOUR SAAB)”等展覽中,加布裏爾•庫裏依然使用著為公眾所熟悉的材料和概念——包括個人消費的帳單、報紙和塑膠袋等——向觀眾呈現出纏繞在日常事務和人際交往的關係網路中金錢不同的傳遞方式等,並對於消費文化以及社會生活中數據和時間概念進行了梳理。其中三張高達8到12英尺的挂毯被懸挂在展廳中(作品“三位一體”),每個挂毯上的圖案原型都是來自沃爾瑪超市的購物收據,由工人手工編織在毯子上,並形成一種墨西哥本土工藝與日常消費證據的怪異合體。在這件作品中,加布裏爾•庫裏提出了對於傳統手工價值的消失與現代化分配方式等的質疑。當傳統被當代的消費數據生硬地改造之後,圖表和數字的量化已經將手工的溫度感降至冰點,而手藝在時間和空間的突變之下,更變成一種對於單純記憶(技藝)存儲的質疑和對比性反思,數據化的呈現方式也是藝術家對於社會資訊採樣和思考的一種確鑿的方式。

除了通過將一些日常性的數據和廢棄之物等引入作品,來反射出種種我們在社會生活中未曾發現或注意到的、具有警示性的延伸資訊之外,加布裏爾•庫裏還經常在自己的創作中探討公眾與空間的互動所産生的“共時性”等問題。如在“事實之後,偶然性之前(BEFORE CONTINGENCY AFTER THE FACT)”個展中,加布裏爾•庫裏就使用了一種與身體相關的空間架構來探討此問題。展覽的空間跨越了SLG畫廊的主要空間、畫廊內的藝術家工作室和院落裏的後花園,藝術家通過與畫廊周圍居民的互動,將自己關於居住空間和藝術援助的想法融入三個不同功能的空間中。展覽中的一些體積碩大的“硬”雕塑, 是由一些被裝飾成具有金屬外觀的軟性材料所製成的,它們分別代表了一些不確切的統計數字、數據圖表和日常語言片段等。這些雕塑在展廳中按數字或語言所提供的線索排成序列,它們之間所表現出的細微差異,體現出一種彼此共生又相互消解的、矛盾的空間關係。而當觀眾穿梭其間,並將類似的雕塑形態與完全不同的空間環境進行比對時,卻發現符號的功利性與抽象性竟成為了代表著現代性空間結構的主要庇護所,而那些真實物理空間的含義在此卻顯得十分不明確了。這種基於觀眾與空間之間産生的對話,將不同個體對於“空間結構”的體驗納入到共同的材料錯覺之中,並在不同的空間中共時性地呈現出商業數據的單調與乏味,而潛藏在其背後的社會規則則是每個公眾每日所必須要面對的日常性事實。

從表面上看加布裏爾•庫裏的作品在多數時候都呈現出一種平靜的氣質,但隱藏在這種平靜之下的卻是他一貫尖銳的政治和社會性立場,在他的展覽中最常出現的話題就是對於“過剩”問題的討論。加布裏爾•庫裏通過持續的消費調查、利用日常廢物和廉價材料的轉換等,來質疑生産過剩、消費膨脹和迅速浪費等典型的晚期資本主義癥結所在。加布裏爾•庫裏説:“我的創作實際上並不是指向無形虛幻的藝術對象的,對於現實大幅度的變形和捏造其實是一種相當有效的溝通的方式,它們最終都會表現出一種‘過剩’或‘多餘’的表徵。我認為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廢物和數據等是隱喻現代社會最好的行為對象,它們更接近當代社會中多重空間的概念——建立在快捷的消費觀念之中,卻隨時可能會被拋棄,像一個過時的網路論壇或某個虛擬的社交平臺,而它們在彼此間建立起的聯繫卻往往超出了藝術家最初的預設,並在互為表裏的空間敘述中呈現出或矛盾或調和的狀態——在被普遍認可的消費模式與制度的統攝之下,我想‘剩餘’的價值才是能夠反映出這個世界最真實一面的殘酷真相。”

1  2  


下一頁存在與虛無——談蔡廣斌內心視覺上一頁John Lydon在惡習天堂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東方藝術大家一月刊
· 譚平:抽象即自由
· 王璜生:美術館,知識産出與互動的試驗場
· 謝素貞:觀眾的共鳴才是美術館的幸福
· 微觀點@美術館
· John Lydon在惡習天堂
· 加布裏爾•庫裏:“剩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