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位於賀蘭山東麓的西夏皇家陵園出土了大量的石刻文物,內容多樣,按不同石刻素材所需,這些石雕的雕作工藝既分線刻、浮雕和圓雕,又存多種技法交互共用者。各類石刻品精雕細琢,特別是馱負碑刻的雕像石座,人物頭像豐腴飽滿、形象生動、神態自若,圓渾端樸,遒勁峭硬,栩栩如生;動物體態雄健、安詳、敦厚古茂,憨實可愛。有人稱,西夏陵區的石刻“既有唐墓石刻的沉厚的力度,又有宋陵造像的細膩和嚴謹,同時也不乏民族習俗的流露”。從形狀規格、造型風貌而言,西夏石刻品中的雕像石碑座尤其具特色,可謂獨樹一幟。近40年來,出自於西夏帝王陵碑亭遺址中的雕像石碑座共有11件,現介紹給大家,共同欣賞西夏雕像石碑座。 8號陵(原編4號陵)西碑亭:1971年當地駐軍挖掘工事發現4件石碑座,現2件藏寧夏博物館,2件藏西夏博物館。這4件石座均為赭色沙岩質,略呈圓柱狀方體。面寬、厚59-62釐米,通高62-64釐米,其中底部“土襯”高7-9釐米。雕鑿形象一致:正面雕刻人像呈裸體、屈膝跪坐狀,上部額肩平齊,臉顎肥滿;雙目如鈴,突出眶外;兩眉粗長,波折相連,眉梢上翹;塌鼻短粗;唇角斜出獠牙;袒胸露腹,雙乳斜分,似呈兩個三角形;雙手握拳側內相向支撐于伏跪的膝蓋上;手腕部各飾一對雙圓環。與其他出土的人像碑座不同的是,這4件石座頂面中心皆有見方8-9釐米、深6.5-10釐米榫孔。(圖1) 5號陵(原編7號陵)東碑亭:1974年考古發掘出土1件石碑座,現藏于寧夏博物館。石座青灰色砂岩質,略呈方體。面寬62釐米,側長65釐米,通高58釐米,其中底部“土襯”高75釐米。座身正面雕刻人像為“著裝”屈膝跪坐狀造型,頂部額肩平齊,瞪目前視;雙眉波折相結,眉梢上翹;鼻短粗呈三角形;顴部較突,嘴唇略張,唇角斜出獠牙;下顎部有所殘損。胸前似圍一肚兜;雙臂粗壯,肘部後屈;雙手按膝,五指伸開,指甲紋廓線刻清楚;雙膝跪狀,臀部坐在腳跟上,赤足,腳掌彎曲,唯露單趾;手腕與足脛部各飾一對單圓環。石座頂面平整,在一角有陰刻西夏文三行,計十五字,右起第一行四字為“小蟲曠負”;第二行四字為“志文支座”;第三行七字為“瞻行通雕寫流行”。石座背面陰刻一行漢文“砌壘匠高世昌”六字。(圖2)(全文見《文物鑒定與鑒賞》雜誌第3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