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産階層怎樣進入藝術品市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24 16:04:54 | 出版社: 《收藏投資導刊》雜誌

吳海洲--受傷-布面丙烯-200x160cm-2010-北京-偏鋒新藝術空間館藏

中産階層案例

文/本刊記者 王寧

姓名:劉海英

年齡:36歲

職業:民營企業家

收藏門類:水墨、抽象、年輕藝術家

年均收藏投入資金:40萬

介入藝術品的收藏領域到底需要何種契機,或者説,藝術品收藏是否必須借助某一種特定的渠道去介入?這在很多人看來是需要的。而造成這種特定感受的原因有很多,當然藝術品收藏的神秘性無需多言,其中所蘊含的和要求具備的專業知識也要求收藏存在一定的神秘性。古往今來,藝術品收藏一直都盤旋于上層精英人士手中,這也使得無形中在藝術品的收藏與大眾生活間建立了一道深深的溝壑,但當藝術品收藏發展到市場化運作的當下之後,這種神秘性也隨著藝術品的商品化而逐漸淡化。藝術品也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精神食糧,它更可以成為普羅大眾休閒午餐當中的一道新菜品。

民營企業家孫海英在談到自己進入收藏領域時説,“收藏可以説是我個人愛好的延伸”。由於孫海英平時喜歡看書,但實業家的身份也讓他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讀書上面,於是,藝術品這種與文化有著特殊聯繫的門類進入了他的視野。孫海英説,“通過買藝術品,我可以把活生生的文化形態放在家裏,可以豐富我的精神生活。時間久了,藝術品的多層品質會顯現出來,像一個文化鏈條一樣,慢慢牽引著你對各種文化感興趣。比如我買年輕藝術家康海濤的作品,這些作品就能傳遞給我一種(文化的)感覺。另外,收藏藝術品也是我和身邊朋友建立另外一種溝通關係的橋梁。”

基於這種原因,孫海英最初選購的藝術品都是自己喜歡的類型,也沒有刻意的強調作品屬於哪種風格或哪一特定門類。2006年,孫海英的第一件藏品入手,作品是藝術家賈平西1996年畫的《天涯伴侶》,孫海英説,“那張畫的意境非常感動我”。隨著時間和經驗的積累,孫海英慢慢地在機遇和對自我物質條件的衡量當中開始了有系統性的收藏,並逐漸的通過與專業機構的交流之後,將自己的收藏方向打開,從水墨、抽象藝術以及當代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入手進行合理的收藏。

贗品在當前的藝術品市場當中已經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幾乎所有藏家也都有過買錯東西的遭遇,而一些急於求成的新近買家也更容易在利益的趨勢下盲目的買進,在這樣的情況下,交點學費,經受點挫折也是在所難免的。但由於孫海英的收藏方式相對比較傳統,目前的收藏用途也還停留在家居裝飾與投資並重的階段,也就不存在盲目的買進以求迅速增值的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孫海英所説的,“贗品沒買到過,撿漏倒是經常”。同時孫海英還解釋道,“我在買東西之前會找業內的專家進行諮詢,在這個過程中,也和朋友建立起了很好的信任關係。”

傢具裝飾為主,投資藝術品為輔的收藏理念在孫海英看來只是其目前的個人需求,但從長遠來看,藝術品的收藏肯定會是一種投資。孫海英笑言“收藏藝術與投資藝術其實是不同的,我關注的是和自己更為親近的作品,那可能不是完全符合市場的作品。所以近期就是作家庭裝飾,挂在家裏好看,滿足我自己的需求。但從長遠看,這肯定是一種投資,他們作品的價格在我手上這幾年中,有的就漲了數倍多。”

迷茫和困惑

由於缺乏系統的藝術知識學習,做實業出身的孫海英對於藝術品的收藏也有著自己的困惑與迷茫,“藝術在不斷地變化,它實際上不在我們的個人經驗控制範圍之內。收藏藝術品不像我們做實業,有商業邏輯在裏面,時間長了,會把握住規律。”無法控制的藝術品變化規律自然成為了孫海英當前最大的困惑所在,但同時由於長期的實業運作經歷,也讓孫海英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當中選擇了尋求另一種解決的途徑,即在明知不可能完全的解除迷茫和困惑前提根據個人喜好買東西和從畫廊買作品。前者無疑可以很好的滿足孫海英個人愛好的延伸,同時也可以借助這些喜歡的作品達到裝飾家居的效果,而後者則是因為在孫海英看來“那裏有一整個團隊幫我把關”。

用30萬來做一個資産配置

孫海英對於當前的藝術品市場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即中國市場的繁榮造成了中國藝術市場的複雜性與多元需求,而在這樣的前提下,對於藝術品的選擇就需要預留下一個選擇的空間。而以30萬的資金做出一個資産的配置,孫海英的選擇是:賈平西、王川、馬軻、吳海洲、邱炯炯等藝術家的作品。

專家點評:

王新友(知名藝術品經紀人)

我覺得劉海英是屬於愛好型+增值性收藏者。

以這種方式介入藝術市場的人不在少數,在喜愛的同時,把閒置的資金用於收藏,一方面愉悅身心,也是全家人共同擁有的一種精神生活。另一方面這些作品這幾年的回報率是對這些藏家很大的鼓勵。這一類型的收藏,非常有意思,他們更能起到文化推廣的作用, 他們的收藏行為也是一種文化行為。

劉海英的資産配置比較合理,因為他從開始做收藏的這幾年一直是憑藉愛好來進行的,每年拿出40萬購買藝術品,僅僅佔他整個資産一部分而已,我個人覺得,量力而行是他的最大的特點,是理性的收藏行為。我相信這一類型的藏家,隨著時間的推進,會是將來中國當代藝術收藏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也是畫廊作為一級市場應該關注的客戶類型。

針對劉海英選擇拿出30萬來購買賈平西、王川、馬軻、吳海洲、邱炯炯這幾位藝術家的作品,我認為是合理可行的。這幾個藝術家的作品目前在市場上還有很大可挖掘的空間,所以在什麼時機下買就變得很重要;作品配置裏面既有傳統水墨又有抽象及年輕藝術家,類別豐富,能給藏者帶來不同的文化和審美體驗。

1  2  


下一頁公眾輿論促公共藝術走向未來上一頁市場加速兩極分化 買家構成值得關注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五十八期
· 西學東漸--領銜宮廷畫院的郎世寧
· 絢麗多彩的清代宮廷繪畫
· 轉舵——藏家駛入傳統書畫的“避風港”
· 市場加速兩極分化 買家構成值得關注
· 中産階層怎樣進入藝術品市場
· 公眾輿論促公共藝術走向未來
· 從未缺席的“美”
· 點亮“慈善”人生——藝術市場上的善人善舉
· 2012年拍賣市場的那些“真”
· 2012藝術界風雲人物——張子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