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黑暗時代的骷髏:楊鍇繪畫中的死亡救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2-25 11:15:07 | 出版社: 《亞洲藝術》雜誌

楊鍇因此意識到並表現了一種“人與神(無限)之間有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即靈魂因被消散可以回歸神,而人則無法追隨而去。因此,他的畫面充滿了一種靈魂的霧團與惶恐的骷髏之間的一種二元性,人對救贖所懷的希望以及救贖無望的絕望處境。當然,楊鍇的畫面體現了一個“向死而生”的視界,正如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所言:“精神的生活不是害怕死亡,而是敢於承當死亡並在死亡中得以自存。”精神要正視他所否定的東西,“在否定的東西那裏停留,這就是一種魔力。”

精神所正視近乎“死亡”的絕望處境産生的魔力,似乎是楊鍇救贖主義的希望所在,正如他所言,它的骷髏是一種“書寫著死者在絕望中的希望”。但楊鍇所追求的從死亡中救贖的精神“魔力”主要在一個美學主義領域。他迷戀一切在畫面上與“死亡”的表現主義的顏料釋放及播散,如“壓扁、透底、分團、邊框、轉圈的線,顏料直接還原擠抹、邊線,”甚至還有蛋糕製作法,打點法,類似于一種“大腦中的視覺經驗的爆炸”。這種對骷髏及靈魂霧氣的流動痕跡的表現性“迷戀”使他得到一種解脫,這可能類似一種很多80後一代尋求解脫的精神“網遊”。

楊鍇的救贖主義實際上還是理想性的,即他還是試圖尋求一種對死亡的超越,他希望在死亡氣息下繼續調動揮散畫面上的生命流動,因為他相信“從自身的‘死亡’中所追求的正是生命”。在某種程度上,他甚至認為逼近“死亡”,才能遠離甚至“喜悅”死亡。以這種途徑去觸摸卡夫卡式的“殘酷真理”。

這意味著楊鍇的救贖主義並未完全觸及信仰層次,更多是在一個美學救贖的意義上,如他所言這個繪畫系列只是提供了“一個另類的青春樣本”。楊鍇的繪畫模式並不能説完全脫離了現代主義及其70後的青春寓言的模式,但是他試圖在信仰的視界下繼續觸及深層的黑暗,從而達到一個文化的歷史接力賽的精神“臨界點”。這是一個極有意義的開始。

1  2  3  


下一頁繪畫就是我生活的狀態——楊培江訪談上一頁謝艾格:藝術中的名實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亞洲藝術》第一期
· 絕地之音——解讀韓中人“呼喚式”藝術
· 經驗的博弈——關於馮均雄近五年作品的解讀
· 謝艾格:藝術中的名實
· 黑暗時代的骷髏:楊鍇繪畫中的死亡救贖
· 繪畫就是我生活的狀態——楊培江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