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女性藝術家個體意識的嬗變——專訪策展人賈方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29 17:30:22 | 出版社: 《當代藝術》雜誌

編輯:陳鴻銘

 

引文: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的機緣使賈方舟接連參與了兩個重要的女性藝術展“中華女畫家邀請展”與“世紀.女性”。十多年過去了,中國的當代藝術由於女性藝術家的加入顯得五彩紛呈但同時又經受著來自社會、家庭以及意識形態的種種考驗。      

CO NT E M PO R A RY A R T :您這麼多年來一直在關注女性藝術,出於什麼原因?和個人的經歷有關嗎?可以分享一下您的感悟嗎?

賈方舟:早在1995年,很偶然的機會我受邀策劃了一個女性藝術展—中華女畫家邀請展,在展覽結束之後我寫了一篇文章—《自我探尋中的女性話語—90年代女性藝術掃描》(發表在《美術研究》1996年第2期),算是對這一次女性藝術展覽活動的一個了結,但事實上,在這一領域的工作遠未結束,相反成了我介入這一領域的開始。1998年我又策劃了一個規模更大的《世紀•女性》藝術展,此後,我決定淡出這一領域,事實上,十多年來(到去年為止)我再沒有做過什麼有關女性藝術的展覽。但由於名聲在外,好像我一直在關注這一塊,新世紀以來,我的工作重心實際在批評本身的一些事情:編輯批評家文集、組建批評家網、策劃批評家年會等等。只是今年以來,才連續接受了兩個有關女性藝術展的策劃。

崔岫聞-《One-day-in-2004-NO6》-173×205cm-顯色印刷-2004年

CO NTEM PO R A RY A RT :在市場條件下,女性藝術家的邊緣地位是否有所改變?

賈方舟:在西方,藝術中的女性主義思潮源自女權運動和女性主義理論的傳播。而女性主義藝術則是20世紀60年代西方後現代主義的一個重要話題。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中國當代藝術語境中,女性藝術(也包括女性主義藝術)的興起,及女性藝術家群體的出現無疑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但在女性藝術家從一個邊緣角色轉向藝術主流的過程中,藝術的市場化再一次使女性藝術家回到邊緣狀態。代理女性藝術家的畫廊和收藏女性藝術家作品的藏家很少。資本市場的介入,並沒有改變女性藝術家的邊緣地位。

CONTEMPORARY ART :您覺得在您主持的女性藝術展覽中你最想向外界傳達的是什麼?

賈方舟:更多的是嘗試以一種直觀的和開放的態度面對現實,以平等對話的方式,客觀地呈現當代女性藝術的現狀。展覽並不想強調女性藝術的共性,只是希望向公眾呈現每個個體所具有的藝術魅力,以輕鬆方式面對傳統和闡釋生活,在藝術表達上顯得更從容和自由,凸顯女性藝術家的個體意識。希望能夠發掘和推廣新一代女性藝術家,關注女性藝術家的成長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思考,呈現當代女性藝術的多元面貌,展現新一代女性藝術家在語言探索、新媒介實驗及藝術觀念領域的各種積極的嘗試。只有女性藝術家的個體力量得到有效的凸顯,整個群體才會更加的強大,在這個充滿可能性的特殊時期,她們必將得到社會給予的更多機會與肯定。

向京-《一百個人演奏你?還是一個人?》-240×240×140cm-玻璃鋼著色-2007年

CONTEMPORARY ART :你如何看待女權運動和女性藝術家的群體意識?

賈方舟:回望十多年來的中國女性藝術的發展狀況,以我個人的理解,女性藝術如果再以群體的方式去推進意義不是很大,因為群體的方式在當下是一種無效的方式,因為它面對的是非常強大的男權社會。西方女性藝術家和女性學者以她們那樣強勢的女權運動,最後也還是不了了之。一個女性學者説:“雖然我們沒有改變這個世界,但是我們改變了自己”。是無奈也是委婉的妥協。而整個社會依舊還是以男權為主導。因此,這個轉變並不是女性主義一廂情願就可以完成的,更多時候只能夠寄希望於整個社會的文明進展。而在當下女性藝術家可以做的便是樹立自我的個體意識。因為個體意識越強大就越有力量,而且女性藝術家的群體意識需要淡化,轉而需要強化個體的力量,只有個體強大了,群體便會自然顯現出來。

黃鶯 《仙境07》 700×300cm 收藏級輸出 2012年

CONTEMPORARY ART :您覺得在觀念的多元與手法的多樣中,這些女性藝術家共有的品質是什麼?

賈方舟:就展覽而言,我不會去強調女性藝術家不同於男性的是什麼,包括很多的女性藝術家她們自己也不想過多的去強化自己的不同於男性的地方。但是所有的女性藝術家都不能否認的一點的便是:只要她們的創作關聯到自己的生存經歷,關聯到作為社會個體的種種感受,即她如果運用自身的經驗來作為藝術資源進行藝術創作,就不可能擺脫自己的性別特徵。性別的差異也導致興趣的差異,如對材料的使用,女性藝術家會選擇和女性相關的細密纖柔的材質(棉、線、纖維),這是男性藝術家不太會使用的材料。當然我們現在也還是可以舉例出很多女性藝術家她們的作品並不具有我們通常所説的纖細柔弱的特質。就像陳曦的作品前期表現的就很潑辣很粗狂,後來她畫不同時代的電視機和電視新聞,從一個獨特視角展開她對社會的關注,她從自身經驗走向關注社會、關注歷史乃至整個人類的問題。所以,女性藝術家使用的個人經驗越少,在她的作品中女性的特質也就越少。

CONTEMPORARY ART :隨著社會的發展,當代藝術中女性藝術的精神指向有哪些轉變?

賈方舟:雖然藝術創作難以與其性別身份相剝離,但在藝術中凸顯其性別身份和性別意識的觀念正在減弱,希望公眾可以更多的去關注作為藝術家的個體藝術特徵的重要性。在藝術觀念與價值取向上,和上代藝術家相比,當今的女性藝術家開始漸漸的擺脫了藝術家的所必須背負的巨大社會責任,在進入藝術創作的初期她們並非刻意地去回避歷史政治、拒絕宏大的社會敘事,而是在潛意識中用自身的經驗作為藝術資源來進行藝術創作。她們既可以冷眼觀看城市角落裏現代人的迷茫、矛盾與掙扎,也可以反覆言説自己內心的微小情緒與生命體驗。

下一頁阿裏傑羅•波埃蒂的行動計劃上一頁追求完美—張文新的寫實油畫(節選)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匯》十月刊
· 女性藝術家個體意識的嬗變——專訪策展人賈方舟
· 阿裏傑羅•波埃蒂的行動計劃
· 倫敦2012•中國油畫藝術展
· 張松關乎信仰的藝術修行
· 細膩筆觸中的靈性呈現
· 山水間的狂風—廖繼春
· 一色奪得千峰翠
· 格拉蘇蒂 築夢的日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