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追求完美—張文新的寫實油畫(節選)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30 12:35:42 | 出版社: 《當代藝術》雜誌

文:邵大箴

《半壁店的稻田》 27×60cm 布面油畫 1962年

久畫廊2012年9月11日—10月10日為著名藝術家張文新舉辦個展“塵封的畫箱—張文新50—80年代寫生”。“塵封的畫箱”講述著一個關於“發現”的故事:久畫廊發現張文新5箱塵封的畫作,從中精選出他1952—1986年的85幅精彩寫生作品參展。

張文新是一位藝術修養全面、有旺盛創造力、個性鮮明的藝術家。他有嚴謹的寫實造型能力。歐洲的古典油畫以寫實造型見長,其塑造技巧基於解剖學、物理學、光學等自然科學原理,從事寫實的畫家必須經過長期艱苦的訓練,掌握其基本規律和技藝,方能有所作為。張文新深諳此理,他十分注意客觀物象結構和彼此之間關係的研究,通過臨摹大師和寫生獲得堅實的造型基本功。在這方面,他也得益於他在北京大學物理系的學習所得到的自然科學知識。讀他50—60年代的作品《工程列車》、《入社去》、《間苗》等作品,便可看出他早就掌握了出色的人物形象塑造技巧和構圖能力。他的油畫藝術之所以在世界畫壇得到人們的欣賞,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由於他駕輕就熟地掌握了造型技巧,對寫實藝術的本質有真切的領會。

《下午的陽光》-30×22cm-紙板油畫-1964年

張文新在油畫藝術中講究生動的“書寫性”,畫中的對象不僅富有內在的動感,而且還體現出藝術家對其獨特美的觀察與表現。他描寫農村婦女在田間勞動的《間苗》(1963)之所以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活脫、富有動感,且相互之間存在有機聯繫,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又如他為描寫左權將軍在太行前線指揮抗日戰鬥的《巍巍太行》(1979),做了大量的素描、速寫和油畫小稿,研究各種人物的動作和周圍山頭的地勢及環境,賦予多人物的構圖既整體又富有起伏變化。畫中不論是寫實的人物形象,還是背景上含有寫意的山巒、樹枝,在造型和色彩語言上都有舒暢的流動感。張文新的過人之處,還在於他涉獵很廣,他鍾愛油畫及與其相近的水彩、水粉,同時對雕塑創作也很有造詣,如他創作的《魯迅》(1961)、《讀書少女》(1982)等塑像,有極高的專業水準。而在油畫領域,他對革命歷史、風俗、肖像和風景等題材,都盡心研究,有出色的發揮。他創作了一系列形神兼備的當代知名人物肖像,如《周廣仁在練琴》(1962)、《衛天霖》(1973)、《陳景潤》(1979)、《戈沙》(1982)、《曹禺》(1983)、《盛中國》(1986)、《柔道冠軍唐琳》(2000)和一些普通人的肖像如《練琴》(1976)、《穿黃毛衣的濱力》(1980)、《克瑞斯汀》(1997)、《簡妮佛.李》(1999)等。他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表情,刻畫人物內心世界。他説:“畫肖像必然要涉及這個人物的自然特徵,社會的、歷史的印記、心理狀態以及或許只有短暫閃現的表情”。他筆下的人物有吸引人們視覺觀賞的“瞬間感”,又有耐人尋味的“持久感”,即體現人性本質一面的特徵。張文新認為,畫家在刻畫別人肖像裏,不可能不留下自己的態度。我們也確實在他的肖像作品中,看到了這位富有教養、善於發掘對象人性本質和個性特徵的畫家的影子。同樣,張文新的人格、品性也折射在他的風景畫中。畫自己的“直接的感受”,用速寫的寫生方法畫風景,是他反覆強調和堅持的。他説:“大自然在不斷的、永不重復地變化,決定了風景畫寫生一定是速寫的。”他視“不同時”的繪畫方法是“觀察的規律,也是藝術表現的重要手段”。他的風景畫之所以動人,也正是由於他善於把“不同時”的造型因素綜合在瞬間的表現裏,強化了畫面時間流動的因素。

1  2  


下一頁女性藝術家個體意識的嬗變——專訪策展人賈方舟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匯》十月刊
· 女性藝術家個體意識的嬗變——專訪策展人賈方舟
· 阿裏傑羅•波埃蒂的行動計劃
· 倫敦2012•中國油畫藝術展
· 張松關乎信仰的藝術修行
· 細膩筆觸中的靈性呈現
· 山水間的狂風—廖繼春
· 一色奪得千峰翠
· 格拉蘇蒂 築夢的日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