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交流 運轉“福佑路”(文/杜敏)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16 11:15:51 | 出版社: 中國文博網專稿

離開淮南後,我流浪的第一站是蚌埠。當時的蚌埠有一家國營玉雕廠。由於80年代至90年代初,玉器的行情持續走高,受當時下海經商浪潮和利益的驅使,很多掌握一技之長的技術人員、雕刻工人紛紛從玉雕廠辭職回家,開啟了自己的玉雕加工家庭作坊,主要是利用中低檔的玉石原料,加工、做舊倣古玉。因核心技術人員、雕刻師傅的大量離廠,1991年國營蚌埠玉雕廠已經是名存實亡,取而代之的是分散于市內四面八方的私人玉雕作坊的蓬勃發展。他們主要的客戶是福建人、浙江人、蘇北人及安徽桐城人。這一點老一輩玩玉的蚌埠人應記憶猶新。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蚌埠玉雕行業能有今天,與早年的福建莆田及安徽桐城“背包客”(行商)有著深厚的淵源,是他們將蚌埠玉帶到了全國各地、世界各地。因是獨立的私人作坊,為了生意競爭的需要,作坊與作坊之間的客戶基本上是隔絕的。而購買玉器的背包客為了使自己買的玉器獨樹一幟,與眾不同,也不輕易向同行透露自己的購貨渠道(因各作坊的工藝水準,作舊風格不同)。

   現在的廠家一般都在古玩城、古玉街租個門面或幾節櫃檯,擺上自己的産品,寫上自己廠家的地址、名稱,客戶很快即能取得聯繫。但1991年時一切要難得多,因為那時蚌埠並無古玩城或古玩街。當時我帶著身上僅有的幾百元,幾經週折,花了一百多元資訊費後,終於找到了兩家水準較高的玉雕作坊和一家銅器作坊。憑著自己幾年的文物實戰經驗,我以自己的眼光買了十余件“過眼”的小件的玉劍飾、玉蟬、玉璧等倣古玉。有很多人認為我只懂青銅器,不懂玉器。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如果就鑒定水準打分的話,我個人認為青銅器我打60分,古玉器則可打65分 。(全文見《文物鑒定與鑒賞》雜誌第32期)

下一頁市場 書畫鑒藏雜談四則(文/王永林)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文物鑒定與鑒賞第三十二期
· 交流 運轉“福佑路”(文/杜敏)
· 市場 書畫鑒藏雜談四則(文/王永林)
· 訪談 但開風氣不為師
· 稽古 飄逸之韻—淺議黃公望的山水畫藝術
· 稽古 兩漢思想藝術發展之奇葩——博山爐
· 亮鑒 永樂、宣德青花瓷的伊斯蘭風情
· 專題 神秘的西夏文字
· 亮鑒 《邛崍叱馭圖》的驚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