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稽古 兩漢思想藝術發展之奇葩——博山爐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16 11:05:44 | 出版社: 中國文博網專稿

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漢錯金博山爐 河北省博物館藏

兩漢時期是中國熏香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時期,代表時代風尚的博山爐,以其鮮明的風格特徵、廣泛的用途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受到世人青睞。博山爐是熏香文化和漢代思想藝術結合的産物,在凝聚了時代的精湛技藝和精神信仰之後,它不僅充當了實用品和裝飾品的角色,同時也成為了漢人留戀現實生活,渴望長生不死、羽化升仙的一種精神寄託。

中國自古就有熏香的習俗。遠古先民在燃燒柴草的過程中,發現了香草、香木的功效,於是便有意識地將其放在火中燒熏,以凈化空氣,改善生活環境。隨著熏香習俗的傳承流播,熏香文化得到發展,熏香器具也應運而生。至遲到戰國時期,一些熏爐的製作已經達到了令今人難以想像的精湛程度。兩漢時期,社會穩定,民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準進一步提高,加之當時社會思想的影響,熏爐的風格開始由異彩雜陳的局面逐步趨向統一,有了代表時代風尚的特殊形制——博山爐。

一、兩漢博山爐的風格特徵與發展狀況

博山爐的顯著特徵就在於它山型的器蓋。其基本形制,多是在一圓盤中央豎立承接爐身的直柄,爐身呈半圓形,上有蓋,爐蓋作圓錐狀,以鏤空的手法雕刻出山巒、人物、鳥獸、草木、雲氣之狀。漢代劉向《熏爐銘》雲:“嘉此正器,嶄岩若山,上貫太華,承以銅盤,中有蘭綺,朱火青煙。”從詩文中便可略知,博山爐使用之時,香料置於爐內燒灼,輕煙透過蓋上鏤孔徐徐溢出,如雲霧繚繞,有入仙境之感。

根據學術研究和出土的實物資料證明,博山爐約出現于西漢中期,興起之時,主要在陜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湖北、湖南、廣州等地流傳,多見於王室、各地諸侯王以及其他地位較高的社會上層貴族墓中。這一時期的博山爐作品正處於發展的高峰期,工藝精湛,以較高規格的青銅器為主,並鎏金或鎏銀。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漢錯金博山爐和陜西興平漢武帝茂陵附近出土的鎏金銀竹節銅熏爐堪稱其中的典範。漢錯金博山爐(圖1),高26釐米,器型似豆形,蓋肖博山,通體錯金。座把呈透雕三龍出水狀,龍首頂托爐盤,爐盤裝飾以錯金流雲紋。盤上部鑄出峻峭起伏的山巒,山間神獸出沒、虎豹奔走,小猴蹲踞在高層峰巒或騎在獸身上,獵人巡獵于山石間,二三株小樹點綴其間,刻畫出了一幅秀麗山景和生動的狩獵場面。在細部又加錯金勾勒渲染,使塑造的景色更加生機盎然,是一件難得的曠世奇珍。鎏金銀竹節銅熏爐(圖2),高58釐米,底徑15.5釐米,通體鎏金銀。爐底座鏤雕蟠龍兩條,仰頭張口。爐柄自龍口伸出,為五節竹竿狀,柄之上部圍鑄三條曲身向上的蟠龍,用以承托爐身。爐身環繞多條遊龍戲波的浮雕。爐蓋透雕層巒疊嶂、雲霧嵐煙的博山形,蓋口外沿與圈足外側均鏨刻有銘文,堪稱漢代博山爐之經典。到了西漢晚期,博山爐的使用範圍由社會上層拓展到中層官僚地主之間,其傳播範圍擴大到今天的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區,河南地區該時期博山爐的出土數量明顯增加,造型也豐富多樣。進入東漢時期,博山爐的使用迅速普及和拓展,到晚期基本已影響到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這一時期出土的博山爐作品以陶制器物居多,其形制也趨於簡化,社會中下層人民也開始使用博山爐作為隨葬品,博山爐已真正走入民間。(全文見《文物鑒定與鑒賞》雜誌第32期)

下一頁亮鑒 永樂、宣德青花瓷的伊斯蘭風情上一頁稽古 飄逸之韻—淺議黃公望的山水畫藝術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文物鑒定與鑒賞第三十二期
· 交流 運轉“福佑路”(文/杜敏)
· 市場 書畫鑒藏雜談四則(文/王永林)
· 訪談 但開風氣不為師
· 稽古 飄逸之韻—淺議黃公望的山水畫藝術
· 稽古 兩漢思想藝術發展之奇葩——博山爐
· 亮鑒 永樂、宣德青花瓷的伊斯蘭風情
· 專題 神秘的西夏文字
· 亮鑒 《邛崍叱馭圖》的驚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