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李志遠:市場不好,曾經被邊緣化的藏家又回來了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15 15:59:47 | 出版社: 《收藏投資導刊》雜誌

文/本刊記者 呂佳靜

他曾是北京一家電廠的工程師,上世紀80年代開始接觸中國古典傢具、瓷器,後又對中國傳統書畫情有獨鍾。他坦言,剛開始是為了買賣,獲得當時相當可觀的萬把元利潤,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深陷其中,不可自拔,而目前市場上動輒上千萬元的拍品,很多都在二三十年前就在他手中輾轉過,他就是藏家李志遠。

記者:今年秋拍形勢不容樂觀,您怎麼看?

李志遠:已經走下坡路了,因為過去虛高的價格代表不了藝術品的真正價格,一些過去的大買家、炒家不買現在的賬。同時,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將在海外徵集到的重要拍品拿到香港拍賣,對內地市場也是一個衝擊。而拍賣公司徵件越來越困難,價格高一些的拍品都有過曝光的歷史,如果再徵集的話,只能出更高的價格。

記者:是否前段時間海關的查稅風波對拍賣市場也有所影響?

李志遠:我分析這次查稅只是針對當代藝術,觀眾看到當代藝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大多是負面的。其實,大家對當代藝術的認識有誤區,當代藝術只是提前搶注了這個名字,實際上只是新興的油畫,是海外資本以營利為目的的工具,買單的都是國人。我在微網志上專門為這件事寫了篇文章,有一個玩當代藝術的年輕小孩,説現在誰還買齊白石、張大千啊,你們玩古畫的憑什麼管我們當代藝術?這是受了多大的蠱惑啊!

記者:前兩年市場火的時候,基金以及一些機構的資本進入藝術品拍賣市場,現在他們要麼撤出,要麼按兵不動,您怎麼看?

李志遠:我認為這些資本抽離出這個市場倒是件好事情,那些真正喜歡藝術品的,曾經被邊緣化的一些藏家,又重新回來了。而基金有一個最大的缺陷就是拿著別人的錢玩市場,結果導致壞賬。我了解的一些基金買了拍品後,很多都砸在手裏了。

我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參加拍賣會,特別喜歡齊白石、李可染和黃胄三人的作品,也能研究出真假。記得在一次大型拍賣會上,我前面坐兩個人,總舉牌買不對的作品,我就告訴他們説,那東西不對,怎麼買它呢?他回頭衝我説了句,你知道什麼啊?就知道真假。回來後,想了一宿,才知道他們才是“大智慧”,咱們是喜歡藝術品,人家是玩資本、玩經濟。

記者:近幾年您還在拍賣市場買東西嗎?

李志遠:買些自己喜歡的,價格能承受的,數量倒也不少。我現在喜歡張正宇的作品,這位藝術家受關注度不高,作品價格肯定就低。但是在我眼裏,張正宇作品與齊白石的是一個價位,是被遺忘的大師。

記者:古代書畫方面您會買什麼樣的作品?

李志遠:我偏重那些無名款的,年代久遠,有文物價值的。比如我上世紀90年代買的一幅作品,那時候大概花了小100萬,現在值3000萬,是元代的作品。我也幫一些收藏家掌眼買東西,對於真假,我是反過來研究的,首先畫家本人是作品最權威的鑒定者,但如果畫家已故,最能鑒定真假的人,是這位畫家的贗品製造者,比如畫假齊白石作品的人,為了學得像,整天研究齊白石是怎麼畫畫的。

下一頁李蘇橋:市場的回落常常帶來新一輪的報復性增長上一頁朱紹良:買宋元名家作品,國家博物館會等著接盤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五十三期
· 顧大希:深挖古代繪畫與“小”名頭的“大”手筆
· 黑國強:內地拍賣登陸香港,古玩博覽會受益
· 葉少波:挖掘市場新藍海
· 賈偉:秋拍,信心很重要
· 李思莫:拍賣行“分羹”一級市場
· 劉尚勇:市場的剛性需求才是硬道理
· 趙慶偉:小物件亦可以賺取大價錢
· 顏明:從撤拍看市場
· 朱紹良:買宋元名家作品,國家博物館會等著接盤
· 李志遠:市場不好,曾經被邊緣化的藏家又回來了
· 李蘇橋:市場的回落常常帶來新一輪的報復性增長
· 梁曉新:市場價格堅挺的還是藝術品位較高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