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李蘇橋:市場的回落常常帶來新一輪的報復性增長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15 15:58:36 | 出版社: 《收藏投資導刊》雜誌

文/本刊記者 畢武英

近幾年,曾經一度熱鬧的當代藝術進入相對冷靜期後,能夠深悉市場交易脈絡,並掌握一線核心資源的當代藝術品經紀人越來越少,而李蘇橋是為數不多,依然篤信當代藝術的未來,並願意發表自己見解的知名經紀人之一。

對於2012年秋拍預期,李蘇橋向記者介紹説,通常經紀人會先看9月蘇富比的股票指數,“這是資本對閒錢流動的判斷,也就是説資本會判斷出市場到底有沒有閒錢,以及閒錢有沒有比藝術品投資更好的去處,如果有,那麼蘇富比股票就不會漲,如果沒有,那麼閒錢就會流入藝術品市場,從而帶動蘇富比股票指數的上漲。”李蘇橋介紹説,從目前9月份的蘇富比股票形勢來看,比春拍好一些,但距離今年內地大拍還有兩三個月的時間,因此屆時資本會不會從藝術品市場抽離,進入另一個投資渠道,還是未知數。

李蘇橋認為,今年秋拍和當代藝術以往的歷史高點相比,市場規模僅為當時的25%。“但市場的回落常常帶來新一輪的報復性增長。不過,下一輪行情,交易的品種會有所變化,因為很少有人會在短期內,把別人建的‘倉’做到一個歷史新高位。”也就是説“新資本不買舊資本的帳”。李蘇橋説:“大家都在蠢蠢欲動建立自己的倉。”

在李蘇橋看來,下一輪的當代藝術行情已經不僅僅局限在之前的油畫領域,當代水墨將會成為新的市場熱點。“比如李華一、徐累等藝術家作品價格不僅一直在市場存在,而且達到了不可理解的程度。另一方面,新一輪藝術家的年齡梯隊已經形成,70後,80後都是創作最旺盛的時期。而且和之前的藝術家相比,他們擁有更好的創作環境。”李蘇橋解釋説,像方力鈞、張曉剛、王廣義等藝術家作品,市場反映最強烈的,都是他們在三四十歲左右完成的,當時,中國如今的“資本群體”和藝術家們一樣“吃著鹹菜饅頭”,因此,擁有資金的西方先關注了他們。現在,“中國企業家乘坐私人飛機去看一個藝術家作品都是有可能的。藝術家有更多的機會被中國藏家選擇。同時,涌現了一批不受體制所限的批評家、策展人。”

李蘇橋説,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是個過渡挖掘的市場,而且由於整體規模不大,當出現供大於需的時候,市場就會回落。但李蘇橋認為,解決市場回落的問題,指日可待。“在西方,為什麼安格爾隨便一幅小畫就能賣200多萬英鎊?因為他可以流通的作品有限。中國的問題是,從辛亥革命開始,沒有人或者機構認真地把從古至今頂級的作品放到博物館、美術館去。但當國家富裕的時候,會有一部分作品進入美術館、博物館,變成一個不可交易的作品,市場就會縮量。比如近現代書畫中,60000張徐悲鴻,可能只有6000張真的,當3000張進入博物館,另外3000張就會變得很貴。”

李蘇橋喜歡用電影比喻中國目前的當代藝術現象,“早期的中國當代藝術像《大紅燈籠高高挂》,這種電影反映的是張藝謀創作年代時期所有中國人不了解的歷史,可正好讓西方受到觸動,他們認為這就是中國,是中國藝術家。但實際上,在今日中國的語境下,《大紅燈籠高高挂》沒有意思,而西方也更了解中國。”李蘇橋説,2009年之前當代藝術的繁榮並並沒有帶來創作上的繁榮和百花齊放,而現在,創作繁榮形成了。新一代藝術家接受了很多有意義的資訊,比如這幾年中他們趕上了兩屆卡塞爾文獻展,藝術家在這樣清晰的知識體系中,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下一頁梁曉新:市場價格堅挺的還是藝術品位較高的器物上一頁李志遠:市場不好,曾經被邊緣化的藏家又回來了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五十三期
· 顧大希:深挖古代繪畫與“小”名頭的“大”手筆
· 黑國強:內地拍賣登陸香港,古玩博覽會受益
· 葉少波:挖掘市場新藍海
· 賈偉:秋拍,信心很重要
· 李思莫:拍賣行“分羹”一級市場
· 劉尚勇:市場的剛性需求才是硬道理
· 趙慶偉:小物件亦可以賺取大價錢
· 顏明:從撤拍看市場
· 朱紹良:買宋元名家作品,國家博物館會等著接盤
· 李志遠:市場不好,曾經被邊緣化的藏家又回來了
· 李蘇橋:市場的回落常常帶來新一輪的報復性增長
· 梁曉新:市場價格堅挺的還是藝術品位較高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