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生活成為藝術 藝術將何去何從?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9-17 16:39:41 | 出版社: 《藝術生活快報》

當人們談到勞申伯格的現成品藝術時, 總是引《床》為例:作者把睡袋和枕頭挂在畫布上,然後再在上面潑上五顏六色的顏料,而這些顏料並不是傳統的顏料,它還包括了帶狀的牙膏和指甲油 ;在其作品《峽谷》中,他使用了填充的鳥、壓扁的罐頭盒和懷舊的家庭照片,他通過探索真實東西附加的聯想的生動性來確認繪畫的自發行為,擴大了行動畫家對自我的強調。

勞申伯格的創造性手段在《夏日暴雨》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幅由三塊面板組成的“整合”作品中,藝術家用印刷複製品、顏料和拉鏈三種不同材料,將一個平面分為錯落有致的三個層次。《賭注》是一幅面積更大的作品,由五塊面板組成,混合了紙張、布料、攝影複製品和一個完整的男人素描全身像,表現了勞申伯格對大型作品的駕馭能力。

勞申伯格認為,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包括一些廢物,都可以拿來當作藝術素材。硬紙板、破雨傘、空罐頭、自行車輪、鳥的標本……甚至石頭、瀝青都是他創作的素材,這些素材被重新“整合”起來,膠合在畫面上,再施以各種顏色,並利用剪貼、拼接等手段重新進行處理。勞申伯格稱其自己的藝術為“混合藝術”,整合雕塑《土耳其宮女》就是他這一藝術主張的重要代表作品。“土耳其宮女”這一畫題是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格爾和野獸派畫家馬蒂斯偏愛的裸體題材,勞申伯格取其意,進行了模倣:一個盒子撐在一根棍子上,象徵一個女人的身體;“她”的腳--一根棍子,被牢牢插在一個枕墊上搖擺著,這表示了奢侈、寧靜和享樂,同時也對這種生活進行了滑稽地模倣;盒子周圍貼著現代照片和古典裸體畫,並夾雜著粘稠的噴射出來的顏料,這是勞申伯格對抽象主義表示的敬意;盒子的紗羅外殼象徵著伊斯蘭後宮的帳幔;盒子的頂上還立著一個雞的標本,這與一個法文俚語也許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因為法國人常常把情婦稱作“昂貴的雞”。

波普藝術興起于上世紀50年代,它的出現則對“現代主義藝術”的經典定義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波普藝術向觀眾展示著現代都市生活中最常見的視覺圖像,生活中的事物的圖像進入藝術:汽水瓶、罐頭盒、雨傘打字機,乃至廣告和影視圖片中的漂亮模特及名人形象不一而足。 波普藝術家們用生活環境中所接觸的材料和媒介來製造大眾所能理解的形象,並利用電視報紙印刷品等加以普及。最早的波普作品是英國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1956年的作品《是什麼使今日的家庭變得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這幅作品完全拋開了“繪畫性”問題,不用畫筆、顏料以及畫布,而是純以剪裁照片,將照片上的人物形象直接拼貼

成畫。這件作品不僅在材料上全部使用了現成品,表達的主題和形象也是大眾生活中的通俗之物:這幅小拼貼畫展示的是一間極為流行時髦的現代家庭居室,電視機、音響設備、吸塵器、柔軟舒適的席夢思床、新式沙發等現代化的傢具樣樣都有。墻壁上挂著題為《青春羅曼斯》係另一波普藝術家利西滕斯坦的作品,窗外景物為大都市中的電影院,畫面突出位置上為一位身強體健、只穿一條褲衩的青年男子,右手緊握一把有“Pop”字樣的網球拍似的大型棒棒糖,除胸罩之外幾乎全裸的女主人公呈飽含青春風流狀地斜坐在沙發上。

波普運動首先發生在英國,但是卻在美國社會得到了熱烈響應,其中最為著名的波普藝術家非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莫屬。安迪原本是以畫商標和廣告牌起家,他的繪畫作品受此影響極深。他喜歡坎貝爾湯罐頭、可口可樂瓶子、美元鈔票、以及生活中流行的明星瑪麗蓮•夢露頭像等,作為基本元素在畫上重復排立,而這些元素都是生活中隨處可見,流行于大眾之中的現成品以及視覺圖像。他的所有作品都用絲網印刷技術製作,形象可以無數次地重復,給畫面帶來一種特有的呆板效果。安迪•沃霍爾正是在用這種創作以生活的通俗性、時尚性來對抗藝術的精英性、高貴性,向人們宣告著生活也是藝術。美國批評家阿瑟•丹托(Arthur C. Danto)甚至對著安迪的作品説,“隨著《布里落盒子》(the Brillo Box )的出現,想要定義藝術的可能性已經有效地關閉,而藝術史也以某種方式走到了它的盡頭,它不是停止,而是終結了。”

幾乎與波普同時,美國的“非架上”藝術家們則創作了“垃圾雕塑”,即用廢棄的工業金屬所焊接起來的雕塑作品,如約翰•張伯倫(Jo h n C h a m b e r l a in)用壓扁的汽車零部件製作了他的整個作品《H.A.W.K.》。馬克•迪•蘇韋羅(Mark di Suvero)實驗了各種找到的材料,逐漸轉到工業零件上,如“工字鋼”。那麼,這些雕塑到底是一種藝術品?還是一種工業産品?一時間卻也變得無法辨識。

此時,歐洲“新現實主義派”的一些藝術家們開始用更廣泛的垃圾,包括生活垃圾,醫用垃圾以及工業垃圾進行藝術創作。法國藝術家阿爾曼(Arman)直接利用他的垃圾罐創造了世俗材料的集合品。1969年,他在艾麗斯•克勒特畫廊舉辦了他著名的“全滿”(Le Plein)展覽,畫廊裏從地面到屋頂都放滿了他找到的成堆的垃圾。讓•丁格利(JeanTinguely)從對運動無常、事件及不確定的興趣中發展出了一種垃圾藝術。他的作品常常涉及收音機、燈和電動機械裝置,很滑稽地拼貼成機器,在無意義活動的積極展示中來回顛簸著,他甚至會邀請觀眾參與到他的狂歡節一樣的裝置中。他最著名的作品《向紐約致敬》是一件巨大的電動垃圾組合物,包括一個氣象氣球、一個高音喇叭、五十個自行車輪、一架鋼琴、化學藥品(它們不知什麼時候會散發出嗆鼻的氣味和煙霧)和馬達。他把整個結構都涂成了白色,因為他希望《向紐約致敬》成為一件非常美麗的東西。

1  2  3  


下一頁關於時間與空間——對隋建國2006 年以來創作方式的再討論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生活快報》118期
· 關於時間與空間——對隋建國2006 年以來創作方式的再討論
· 季拍的誘惑——解密保利第十九期精品拍賣
· 藝術、靈感與媒介——對話雕塑家李暉
· 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