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灼書寫穿越時空 王天德曾于浙江美術學院接受傳統繪畫的訓練,主修中國畫與書法,具有紮實的傳統文人畫學養,但他從未拘泥于傳統形式,而是不斷在實驗中精進。他的創作歷程從“扇面”、“水墨功能表”、“中國服裝”、“數位系列”等,將水墨媒介運用在現實生活中的物件,突破了筆墨紙張單一的局限性。王天德的“數位系列”,以火灼取代毛筆書寫的手法,建構成為虛實痕跡的空間關係。作品大都由三層紙疊加而成,最上面一層由香煙燃燒成文字,中間或下面則是以毛筆書寫的文字。鏤空的書寫覆蓋于底層的書法,造成局部鏤空線形凸顯濃墨若隱若現的字跡或碑版拓片,具有半透明的視覺穿透,字形殘缺,不僅像是經過歲月和風雨的侵蝕,而且改變了傳統書畫慣常的形式。王天德的水墨空間觀念既是繪畫,也是類浮雕,火灼、山水、書法、穿越時間與空間,形成王天德總體的視覺語言。藝術家有意識或無意識探討書寫與再製造之目的,為透過水墨與新材料的實驗,以便臻于藝術之進化論。 探“孤山”之絕境逢生 觀讀孤山——王天德首次個展于台北新畫廊展出,新作品主要仍以山水與書法的作品為形式內容,黑、灰白色構成整體展覽的基色調,值得關注的是,作品陳列展示設計與裝置於簡潔樸素的展覽空間,煥發當代的精神素質,從而烘托出優雅而內斂的藝術氛圍。“孤山”系列作品,大致分為三種類型:其一是數位與拓印碑文並置;其二是數位攝影;其三是數位與真實石殘碑對照,然而貫穿其中的語匯則是火灼的鏤刻數位,藝術表現形式頗為清明瞭然。其中數位攝影中的“鳥圖”系列作品,以攝影捕捉鳥棲息于假山石塊上,畫面上以火灼落款的詩句顯而易見,數位語言結合攝影圖像,其文人心境與巧思構成動人的作品。王天德針對創作《孤山4》的觀點:“書法是中國古典藝術的精髓,一座難以逾越的山峰,民族文化發展階段性的歷史印跡,是藝術的最高境界……《孤山》力圖解構傳統書法書寫模式,把歷史的文化遺産燒掉,使之濃縮成為微觀的元素——灰,然後以藝術的名義將其堆加到一座座可能的山峰。”事實上,《孤山4》在觀念上,是王天德思索絕地奇想奮力實驗的結果,此作媒材包括:數位照片、宣紙、皮紙、碑帖、焰,以歷代名家書法之灰燼,堆積出西湖的孤山,並以數位攝影處理的變造手法,借由觀念的破壞,象徵山水與書法藝術獲得永恒之精神。 又另一件現場空間裝置作品《數位——碑No12-01》,數位山水與真實石碑書法片對照,厚實與輕盈對峙之質感,鑲嵌于灰磚砌成的墻面,仿佛取自名山碑林與山水映照的現實空間,堪稱是虛擬借景中的真實場景,面對如此古今時空交會的作品,自然使人緬懷幽遠之遐思,這裡面飽含藝術家眷戀歷史之情感,以及隱含遺世獨立與淒迷朦朧的內涵。在王天德的藝術思維感知中,“孤山”系列作品毋寧是心靈體悟與果敢壯美的過程,他使水墨藝術突破傳統窠臼,進一步衍繹變奏,最終形成一種美學的品位和理由。火灼水墨山水對峙拓印書法碑文,緊扣展覽的視覺軸線,形成觀看藝術史欲語還休的參照局面,既延續文人雅士的品位,同時也啟開當代水墨另類思考的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