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亞洲力量改變全球藝術市場版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20 17:24:28 | 出版社: 中國證券報社

全球藝術市場的版圖被打亂了!20世紀50年代,戰後美國以其穩定的經濟形勢和具有開拓性的戰後藝術運動,取代歐洲藝術市場的霸主地位。進入21世紀,另一場藝術市場的革命再一次改變了全球藝術市場秩序——經濟力量和藝術力量在亞洲崛起,2005年後,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當代藝術市場異軍突起,引發世界關注,成為國際藝術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一股足以對抗傳統歐美藝術市場的新興力量正在形成,他們顛覆了此前一個多世紀歐美建立起來的市場秩序,亞洲力量改變著全球藝術市場的版圖。

策展人侯翰如指出,亞洲當代藝術現在愈加成為全球化中一個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亞洲當代藝術是近二三十年比較活躍的、新鮮的地方,所謂國際化或全球化這樣的概念已經不像人們以往概念裏的那樣,以紐約、巴黎、倫敦等地為中心,它呈現出多中心化的面貌。並在一些新型的快速發展國家中變得很活躍,亞洲地區即是其中之一。”在他看來,亞洲當代藝術其實是一個綜合效應的概念。畫廊、藝博會、拍賣公司和收藏家正在構築一個良好的亞洲藝術市場生態系統。香港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HK)與藝術登陸新加坡已成為最受世界關注的藝術盛會。拍賣公司在香港、北京的角色、定位及成績很清楚的呈現出來。白立方、高古軒這類國際畫廊看準亞洲,進駐香港,帶來積極的影響。

從藏家角度而言,亞洲當代藝術藏家日漸多元化,藏家對當代藝術的需求及品位越來越成熟,西方收藏家也越來越懂得亞洲當代藝術的價值。侯瀚如介紹,目前,亞洲之外的國際性機構或私人對於亞洲藝術的收藏總體呈上升趨勢。德國銀行就收藏了很多亞洲藝術家的作品,古根海姆也有一個特殊的部門開始注意亞洲藝術的情況,並開始收藏。但他們對於不同國家和地區,如中國、印度、日本等的藝術品也都各有傾向,不能一概而論。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毫無爭議地成為亞洲藝術市場的引擎,在2004年至2008年期間,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價格上漲驚人,其價格指數上升500%,拍賣場上的當代藝術品收入飆升50%以上。在金融危機到來之時,藝市受到衝擊最嚴重的也是這一板塊,當代藝術下跌的比重高達50%。儘管如此,據全球藝術市場權威網站Artprice統計,中國當代藝術作品自2004年以來的平均增長率為2000%。在2009年-2010期間,中國當代藝術品利潤高於世界的25.6%,2011年在世界當代藝術市場的份額位居第一。台北羅芙奧拍賣部總經理傅斐郡表示,從長遠來看,亞洲當代藝術的發展和後勢力量,也都被很多人所關注,它的走向也會一直持續下去。


 

北京、香港成為目前藝術品交易最為活躍的城市,二者各具其發展優勢。香港佳士得高級副總裁張丁元及北京阿拉裏奧負責人金秀炫為本刊記者進行了具體闡釋:首先,作為國際化大都市,香港與東方和西方都有密切的關係,具有良好的市場接納度。其次,多元文化使得香港更具文化包容性,國際化友善程度最高;第三,香港的金融和貿易流通的程度更高,經濟及語言體系的優勢也更突出。北京的優勢則體現在龐大的藝術家資源,以及具有充分購買力的大陸買家,而持續增長的中國經濟也是其佔據國際領先地位的重要保障。正是這些優勢,使得業內人士相信,北京、香港都有可能發展成為下一個最具活力的藝術品交易中心。此外,同樣深受關注的還有印度,印度強勁的經濟增長力催生了新一代藝術行業的支援者和贊助者,在專業行銷策略及歐美藏家介入下,印度當代藝術市場獲得了驚人的發展。安尼施•卡普爾、蘇博德•古普塔都是拍賣場上的明星。

東南亞地區當代藝術的興起也是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新加坡成為東南亞藝術市場的交匯點,蘇富比東南亞藝術拍賣在1996年已經在新加坡舉行。收藏家的巨大投入穩固地支撐著他們的同胞,維持著東南亞當代藝術市場的穩定。佳士得和蘇富比將東南亞前衛作品加入到他們的拍品行列,刺激了收藏家的胃口,這個新市場的獲利刺激了人們的購買慾望,首先是在亞洲,然後是全世界,東南亞藝術正在吸引著藝術市場的最大買家。

北京、香港、新加坡、東京等地都是亞洲耀眼且具有潛質的藝術市場中心,但亞洲藝術市場卻是一個割裂的、分開的龐大的本地市場,各自為陣,本土化交易太強。張丁元表示,“如果不能突破單一市場的瓶頸,對藝術家及其作品的承認只能停留在單一點,不能獲得更廣泛的價值認同”。整合亞洲資源,將亞洲藝術放在國際平臺,使國際藏家有興趣購買,需要成功突破區域市場的局限。在當前,中國具有在藝術市場上打通各個區域壁壘的優勢,香港國際化的優勢,台灣擁有全亞洲密度最高的藏家隊伍,內地購買力及藝術資源的實力不容小覷,加上日韓及東南亞的新興藏家,亞洲藝術市場與歐美藝術市場鼎足而立的競爭潛力及發展動力終將使得世界藝術市場版圖再次改變。

香港佳士得就是在現有成績的基礎上,以整個亞洲當代藝術作為重要資源,2011年,他們將“中國20世紀藝術”正式更名為“亞洲20世紀藝術”,首次整合中國、日本和南韓現代藝術品于同場拍賣,整合的目的在於展示亞洲藝術市場的價值與規模,而香港則是打開亞洲藝術市場的門戶。他們對亞洲藝術市場的前途與潛力也抱有很大的期待,相信發展亞洲當代藝術對市場及拍賣公司本身都是雙贏的選擇。“我們想一步一步整合亞洲藝術資源,呈現出未來亞洲藝術家的最後價值”。就長遠而言,如果一個地區的藝術市場是國際性的,更能經受住經濟危機的衝擊。

然而,整合亞洲當代藝術資源的道路並沒有想像的這麼簡單,亞洲藝術史及美學系統是獨立的,而當代藝術的價值還沒有被市場充分認可。張丁元介紹,在整合亞洲當代藝術方面,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文化認同的瓶頸,一般人還是存在先入為主的障礙,對別國文化的陌生感無法産生藝術品收藏的認同感。在正式推出亞洲20世紀藝術之前,他們已經花費很長一段時間,做了很多前期工作。

當代藝術經紀人伍勁表示,要培育一個市場,培養新的買家沒那麼容易,他表示,自己早在六、七年前就以這種思路開始執行,但投資收益並不好,收益最大的僅僅升值一倍。因此,他認為,“與其在這些板塊做資産配置,還不如直接投在中國年輕的一代。就算做亞洲板塊,我也會80%押在中國,20%投資在其他國家”。從之前以中國當代藝術為主的路線,發展為整合中國、日本、南韓和印度當代藝術共同發展的亞洲當代藝術市場版圖,亞洲藝術市場正在沿著這條路向前推進。南韓藏家金昌一相信,“除了美洲和歐洲藝術家之外,亞洲藝術家同樣具有強烈的存在感,吸引著藝術市場的關注。尤其是印度和中國的藝術家,具有巨大的潛能。我們需要一個舞臺,來充分展示這些絢麗奪目的亞洲藝術作品”。

亞洲是一體的,亞洲當代藝術的整合也是大勢所趨,只有結合整個亞洲市場的現有資源,才能鞏固、加強其在世界藝術市場的地位。正如日本森美術館館長南條史生所描述的,“亞洲當代藝術是全球一股新崛起的力量,亞洲當代藝術圈正在經歷一個震蕩期,從美術館、畫廊、藝博會到拍賣公司,各個環節都將有效聯繫在一起,成為一個亞洲藝術系統。”

下一頁國內私立美術館的漫漫征途上一頁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引擎力量能持續多久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三十八期
· 芳華盡為女王而綻放 ——寶璣(Breguet)那不勒斯皇后系列腕錶
· 大有可為的朝鮮現當代藝術
· 日韓當代藝術:瓶頸之下尋找出口
·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引擎力量能持續多久
· 亞洲力量改變全球藝術市場版圖
· 國內私立美術館的漫漫征途
· 元明清瓷畫廢墟之外的新審美點——記鄭云云的瓷畫藝術
· 市場調整提供建倉良機——訪北京藝融民生藝投公司總裁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