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元明清瓷畫廢墟之外的新審美點——記鄭云云的瓷畫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20 17:14:13 | 出版社: 中國證券報社

第一次走進鄭云云的瓷藝工作室,我就“遭受”了一次摧枯拉朽的視覺衝擊,那裏陳列的系列瓷畫作品,每一件都充斥著生機勃勃的藝術元氣與文化張力——雜亂無章的線條隨意勾勒出失卻平衡的抽象,亭亭玉立的青花小景間放任宋人窯變釉的斑斕洪流,濃烈到令人頭暈目眩的色塊“炫”出世間萬物的膨脹、擠迫與漂移……

2011年,在接受央視《人物》欄目採訪時,我曾這樣評價鄭云云:“她對景德鎮的貢獻在於用強烈的後現代繪畫意識,用自己獨創的藝術表現形式,成功地實現了瓷畫創作與當代藝術的同步對接,讓人們在元明清瓷畫的廢墟之外找到了新的審美興奮點!”

瓷畫的文化屬性

此前,有人將鄭云云的瓷畫歸類于“文人畫”或“新文人畫”,大概是歸功於她顯赫的文化出身吧。當今中國畫界,同時頭頂“著名作家”、“才女畫家”、“首席記者”三項桂冠的畫人甚為罕見,在瓷畫界就更是鳳毛麟角了,更何況其人出身於文人世家,自幼從師梁邦楚,這“文人畫”冠名的外部條件自然是超級符合。但研讀鄭云云的瓷畫作品後,除開她的文化人身份之外,我們很難從她的作品中找到其他與“文人畫”相近的文化品質。特別是在題材開掘和主題表述這兩大標誌性的文化元素中,鄭云云成功地超越了新老“文人畫派”一脈相承的自戀情結和偏激的個人感受,立於普世人本的高度去觀照生活的基調和本色,無論畫人畫物,也無論是抽象或具象,她筆下所呈現出來的主題越來越遠離自我,趨向皈依沒有任何儀式感的人間宗教。

以曾于2009年獲“中國陶瓷藝術創新金獎”的高溫色釉瓷板畫《牧羊女》為例:畫面背景用青花淡彩勾勒出銀裝素裹的青藏高原、一群在雲海之中若隱若現的綿羊。主體則用色彩濃烈的窯變釉凸顯兩個身著藏袍的牧羊女。整幅畫面沒有雄偉的布達拉宮,沒有莊嚴神聖的殿堂,沒有心靈沉重、面容消瘦的喇嘛,也看不見高大威猛的佛像,聽不到穿心透骨到令人窒息的長喇叭聲,但畫家卻別具匠心地用雪域高原的純凈、空靈與肅穆,營造出一個顯宗教之外的人間仙境,用主人翁獨立的濃烈色塊勾勒出潛存于藏人內心的宗教熱情。

我看過不少描述藏人生活的繪畫作品,多半畫面陰暗、主題沉重,主體不外乎佛壇佛器、佛陀與僧眾,畫家們個個出手千鈞、災難深重,仿佛在代人受過。很明顯,作為當代散文大家的鄭云云不願意將這種偏執的主觀感受強加給當事人,在她的瓷畫創作中,追求的是一種超現實主義的美學語境和平等心,即自然界眾生如我、苦樂自知,這是一種入世大悲憫,瓷畫所體現出來的人文關懷正是基於畫家內心對眾生物相的平視與尊重。

要明確地為鄭云云的瓷畫藝術尋找一個文化坐標似乎很難,不是她的瓷畫缺少文化含量,而是其中傳遞的文化資訊太多、太新,在現今的瓷畫藝術領域,找不到可以容納她的旗幟。也許有一天人們會突然發現,原來從一開始,她的瓷畫藝術就屬於她自己。


 

瓷畫的藝術語境

外表像青花瓷般寧靜的鄭云云,內心恰似一桶高溫顏色釉,奔放著叛逆的激情,無論在文學或繪畫創作上都追求“語不驚人誓不休”的境界。

分析鄭云云的瓷畫作品,有三段非常明晰的藝術語境。前期的作品雖然也力圖跳出傳統瓷畫的藩籬,但僅限于藝術手法上的翻新,多以青花寫意與色釉寫意的結合為看點,再結合康熙朝開創的青花“五色分水法”,來表現作品的水墨畫風格。雖然這樣的作品在庸俗的市場上也顯得超凡脫俗,但卻缺少獨樹一幟的藝術魅力和領軍感召力;第二階段,畫家開始將自己的繪畫語境進一步從傳統文人畫中剝離出來,建構在自己對人生的感悟之上。於是,就有了這樣一批作品:變形的“情緒人”、失去生理支撐的動物、印象山水……此類作品看起來熱熱鬧鬧,也受到評論界的喝彩,並被歸類于“新文人畫派”,而且也有很好的市場效應,但鄭云云清楚地知道:走到這一步,遠遠還未及自己所要探索的高度。一個夏季的雨後黃昏,鄭云云在山野裏寫生,忽然被眼前的景象震懾——斜陽復出,道道金光瀑布般地從山脊上飛瀉直下,剎那間,山林光影閃爍、異彩紛呈、瞬息萬變,任她如何捕捉,寫生畫板上只留下幾頁斑駁僵死的色塊和毫無動感的雨林……

回家後,鄭云云一連數月陷入思維困頓,吃不好,睡不香,終日把自己關在畫室裏著了魔似地折騰起來:畫紙撕了一張又一張,瓷坯毀了一個又一個。那個雨後黃昏的剎那間迷幻,讓她得以領略到人工無法複製的大自然之美,她對自己的繪畫能力、藝術感覺、藝術信念發生動搖,甚至失去了在瓷畫創新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的信心。直至有一天,她信手往瓷板上塗鴉了幾組簡單的線條,然後即興填上幾種顏色釉送進窯爐。瓷板出爐後,眼前呈現出來的畫面讓鄭云云欣喜若狂,用她自己的話説,“簡直獲得一種重生的感覺”!此前塗抹在瓷坯上的簡單線條和單調的礦物顏料經過48小時的烈火焚燒,變化成一幅色彩詭異、奇趣天成的“油畫”——藍白調的下玄月、浮萍浪影,藍灰調的荷塘,在兩組大色塊之上,一對美麗的丹頂鶴悠然自得地獨享良宵月夜……整幅畫面色彩濃烈、粗獷、厚重,如西畫風格的油彩堆積。通過窯變形成的暈散漸變,各個色塊的邊緣地帶出現許多在調色板上無法複製的奇彩妙色,主體物象搖曳、背景光影婆娑,充滿動態的朦朧美。鄭云云説,這是她與自然之力共同完成的一幅作品,是她多年來嘔心瀝血所追求的藝術境界。她只是完成基本構圖和色料配製,最後的畫面成色完全由銅、鐵、鈷、錳、鈦、鉻等礦物色釉在1300°以上高溫下産生的分子運動相互碰撞、融合、滲透而自然形成。

鄭云云成功了,由於一次偶然的靈感,她巧借天工,將自己的瓷畫創作推上了歷代中國藝術家夢寐以求的“天人合一”的高度。2010年,這幅名為《荷塘》的瓷畫參展鄱陽湖國際文化藝術節,受到中外藝術家的廣泛關注與熱評;2011年,中央電視臺《人物》欄目對鄭云云在瓷畫藝術領域的創新成就進行了長篇專題報道。

下一頁市場調整提供建倉良機——訪北京藝融民生藝投公司總裁蔣偉上一頁國內私立美術館的漫漫征途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三十八期
· 芳華盡為女王而綻放 ——寶璣(Breguet)那不勒斯皇后系列腕錶
· 大有可為的朝鮮現當代藝術
· 日韓當代藝術:瓶頸之下尋找出口
·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引擎力量能持續多久
· 亞洲力量改變全球藝術市場版圖
· 國內私立美術館的漫漫征途
· 元明清瓷畫廢墟之外的新審美點——記鄭云云的瓷畫藝術
· 市場調整提供建倉良機——訪北京藝融民生藝投公司總裁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