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關注2011年秋拍書畫流拍現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1-12 17:19:03 | 出版社: 中國證券報社

自11月13日晚備受關注的嘉德“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專場中的眾多精品未能成交,“流拍”便成了2011年秋拍的焦點之一。然而,在業內人士看來,流拍更能反映市場參與者的眼光和成熟度,買家對精品的品質和價位要求愈加挑剔,並不代表市場低迷。

古代書畫精中求精

在嘉德“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專場中推出的明人畫扇集冊是比較熱門的題材,集沈周、唐寅、文徵明、陳道復等明代名家書畫扇三十六頁,時間從明中葉至明末,可謂名家雲集,名品薈萃。在2010年北京保利秋拍中,名人扇面冊頁十二開拍到了5376萬元。這套三十六開的扇面冊頁估價為1600萬至2000萬元,但是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最終還是流拍。業內人士分析,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其中並非件件都是精品,雖然整體價格並不是很高,但想在今後出手仍非常難。而在香港佳士得的秋拍中,沈銓、惲壽平、高鳳翰、奚岡、任頤等名家扇面也流拍,名家作品流標,顯示出藏家並不只是關注名頭和形式,更關注書畫本身的品質。此外,在中國嘉德秋拍中,估價高達5000萬至6000萬元的石濤《細筆花卉》也無人問津。雖然該作經清人孔廣陶及近人張大千收藏,曾著錄于1931年出版的《宋元明清名畫大觀》一書,但由於人們熟知張大千是石濤作品的臨摹高手,無疑對作品的判斷産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在香港佳士得2010年中國古代書畫春拍中,估價高達億元的石濤水墨精品冊頁《杜甫詩意冊》亦流拍,顯示了市場對這類作品還有非常高的警惕性。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今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王時敏在1660年創作的《秋山清瀑》,估價為200萬至300萬港元,最終流拍。徐邦達在其《古書畫偽訛考辨》一書中指出:“王時敏晚年有較多代筆畫——七十以後大概眼睛有毛病,所以一般應酬之作,極少自畫。”正是由於市場對於這類作品的真偽拿捏不準,因此還不如不競拍,而去購買其他精品。北京翰海秋拍推出一幅華嵒的《畫眉鳴瀑》,作品為青霜館主人蔣諤士舊藏,並曾出現在1971年的紐約專場拍賣會上,2007年在中貿聖佳拍賣會上的成交價是56萬元。在2008年北京保利的秋拍中流拍,此次估價達到150萬至250萬元,依然流拍,根本原因還是市場對其真偽心存懷疑。 在今秋的古代書畫拍賣中,尤需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以往被視為拍賣市場“硬通貨”的石渠寶笈著錄書畫也出現流拍,像趙孟頫的《水仙》、趙元的《剡溪雲樹圖》等。並不是畫作本身有什麼問題,只是對於藏家來説,這些畫作以現在上拍的價格買下,還不如去買其他更精美的作品。近現代名頭書畫為何流拍在今年“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專場中,最讓人期待,同時也最讓人失望的一件拍品,非程十發的《召樹屯與喃婼娜》畫稿莫屬了。在2008年舉行的中國嘉德四季第3期拍賣會上,該作以1100萬元天價成交,創下了程十發作品拍賣的成交紀錄。同時,這幅作品的買家也被證實為劉益謙,這無疑使得這幅作品的此次復拍讓市場充滿了期待。然而事與願違,該作從1500萬元起拍,到1900萬元後無人加價,低於其2000萬元的最低估價,最終流拍。有人認為,該作表現形式難登“大雅之堂”,最多是一種個體的愛好,與目前市場的主流品種存在著很大的區別,這無疑是導致其流拍的重要原因之一。倪田的《摹任熊大梅詩意圖冊》從4800萬元起拍,經過5000萬和5500萬元的兩檔競拍之後,最終因為沒有達到保留價而流拍,這幅作品在2003年朵雲軒拍賣的估價為45萬至85萬元,成交價為880萬元。在今年的秋拍中,任熊的《大梅詩意圖冊》無疑是最受關注的拍品之一,倪田這幅作品的藏家無疑是想借助這股“春風”,但從最終的情況來看,卻是不盡如人意。徐悲鴻作品《雙駿》,張大千作品《東丹王人馬圖》、《勝鞓紅》,傅抱石作品《松菊思余》,齊白石作品《柏屋圖》、《清風君子》等作品,拍賣之前都被業界寄予厚望,估價均在千萬元以上,但這些作品相繼流拍。在“望山堂藏畫”專場,上拍的兩幅齊白石作品均流標,張大千的13幅上拍作品中,5幅流拍,這與以前私人專場“白手套”的情況形成強烈反差。在今年香港佳士得的秋拍中,張大千贈送給香港電影導演李翰祥的《松》也流拍了。雖然真偽沒有問題,但估價高達100萬至150萬港元,還是讓許多藏家望而卻步,因為這樣的題材以後再次出手肯定不如仕女、潑墨等方便。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北京翰海的秋拍中,4幅張大千的花卉作品從估價10萬至200萬元不等,均無人問津。其中他為老同學雅林畫的《歲朝圖》,非常罕見,估價達到了200萬至300萬元,作品流標。

看重性價比,書畫拍賣暴利時代結束

在資深書畫評論家石建邦看來,眾多高期待的書畫作品流標的主要原因就是估價過高。“這些作品都是畫家的精品之作,如果不是急於套現,而是再放些時日,等到行情稍好之後,肯定會賣掉的”,石建邦説,“其實只要是精品,就不怕賣不出去,關鍵還是價格問題”。與石建邦有著同樣觀點的還有王定乾。在日前舉行的上海收藏論壇上,王定乾直言中國藝術品拍賣已進入性價比時代。“每次進入拍場,我心裏都謹記一個公式。以10分為滿分,通常先看一件拍品就藝術性而言我給幾分。比如一幅齊白石的作品,藝術性我給它8分,其價格我感覺不太滿意,只能給它5分,那麼這件拍品的總分就是13分,最終哪件拍品總分較高我可能才會選擇哪件出手,這就是所謂的性價比。”用這個“性價比定律”來解釋今年秋拍的不盡理想再合適不過了,一件拍品賣不賣得掉不僅看它的品質好不好,而是看它的性價比高不高。像在“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專場中,齊白石送給羅隆基的《清風君子》,原本是齊白石自己珍藏的,但是為了感謝羅隆基的鼎力相助,齊白石慷慨相贈。把大幅罕見的精心佳構贈予忘年之交成為藝壇一段佳話,在2009年的拍賣市場上的成交價為548.8萬元,而此次的估價就達到了1500萬至2000萬元,兩年翻了3倍,這無疑是讓市場很難接受的。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中,《牽牛花》的估價達到了40萬至60萬港元,而其在2009年秋拍的成交價只有6.25萬港元。雖然這兩年的升值是有目共睹,但在目前市場並不是非常好的情況下,藏家還是很難接受這樣的估價。 龔繼遂表示,綜觀,2011年秋拍,書畫流拍的主要原因是估價高、期待高;此外,流拍的原因也有近兩年市場過於火爆積累問題的突出顯現,就如病症,原來是潛伏期,現在到了爆發期;第三是拍賣公司的標準過於寬鬆,特別是在作品的真偽方面,沒有嚴格的控制,拍賣市場拍品投放量太大,藝術品與其他商品一樣,受供需關係影響,一旦供過於求,就會導致價格下跌。一位關注藝術品拍賣的金融界人士也表示,藝術市場缺乏計劃性,盲目導致資源浪費。從此次秋拍成交的情況來看,對於盲目性投資的最好糾正就是流拍。今年秋拍中出現的大量流拍現象,對於賣家來説是壞事,但對於市場來説則是一件好事。書畫拍賣市場的暴利時代已經結束了,廣大的投資者無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拍賣市場上多次上拍的熟面孔太多了,拍品上拍的間隔時間太短,背後是投資客“短平快”的心理和盲目朝錢看的浮躁,這會對市場有負面影響。

下一頁天價與流拍齊飛——2011年秋拍動態分析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三十五期
· 關注2011年秋拍書畫流拍現象
· 天價與流拍齊飛——2011年秋拍動態分析
· 回調力度增大藏市短線呈弱
· 藝術收藏提升企業軟實力——訪建行行長辦公室主任王琳、友邦集團杜嘉祺
· 他們這樣做拍賣(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