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企業的藝術收藏方興未艾,據不完全統計,全球1000多家一流企業均擁有藝術收藏品,其中不乏品質上乘、品位一流的收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藝術收藏達到了頂峰。企業因收藏與藝術結緣,激發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為西方世界保存了豐富的文化遺産,更由此樹立了積極的國家文化形象,贏得了民眾的信任和讚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也逐步開始涉足藝術收藏,比如中國建設銀行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開始了藝術品收藏的探索和實踐。11月25日,由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與中歐金融交流促進會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外企業藝術收藏論壇”上,中國建設銀行行長辦公室主任王琳、友邦保險集團首席執行官杜嘉祺與《收藏投資導刊》記者分享了藝術收藏的經驗和成果。 企業應視收藏為長遠目標經過16年的積累、探索和豐富,目前中國建設銀行總行和部分分行都擁有了一定規模的藝術和文物藏品。王琳介紹説,在藝術品收藏過程中,建行秉持積極、穩健、理性、持續的收藏理念。在藏品的選擇上,要與建行的市場地位和品牌形象、企業的財務實力和企業的風險管控能力等3方面相匹配。建行在藝術品收藏過程中的操作方法是,寧可不買,也不買假貨贗品;寧可不買,也不盲目追逐高價;寧可不買,也不違背市場規則和企業內控制度。所以建行的收藏品中,包含了全世界印刷發行量最大的油畫作品《毛主席去安源》、辛亥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給范石生書法信札》、東晉時期惟妙惟肖的“穀倉罐”、乾隆年間的“鬥彩花卉紋盤”、畫家徐悲鴻的國畫《奔馬》和張大千的潑彩國畫《潑彩山水》等具有極高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的精品之作和稀世文物。王琳説:“在收藏過程中,我們深刻認識到藝術品收藏具有兩重性:一是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二是市場和收藏者的認同價值。” “收藏本身也有助於提高作品的藝術價值。市場和收藏者需要貨真價實的好作品,創作者也需要找到好的買主。一件傳世名作,既有藝術家的智慧結晶,也有收藏者的動人故事。兩者相得益彰,交相輝映。” 在西方,企業藝術收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葉。杜嘉祺介紹説,當時企業家為藝術家提供贊助,主要是為了將藝術融入産品及公司的廣告中。時至今日,企業藝術收藏已經成為很多公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企業家每年為藝術品購買與長期投資都留有預算。企業家還會聘請專家進行管理,通過講座、宣傳手冊等方式激發人們對於藝術的興趣。杜嘉祺認為,企業應該將藝術收藏視為長遠目標,對所有辦公環境的整體空間進行評估,而不是只將目光鎖定在一間辦公室。選擇高品質的藝術品保持企業藝術收穫的長久生命力,不要常常改變收藏方向,也避免將所有資源投放在單一藝術家的作品上。 如何讓藝術成為企業文化一件精美的藝術作品,不僅美倫美奐,而且可以將創意和動力帶到工作環境中,讓企業員工感受一種快樂活潑、多姿多彩的工作氛圍。杜嘉祺建議説,要使藝術成為企業文化,必須積極地從員工推廣著手,讓他們在日常工作的各個環節中有機會欣賞和了解到在辦公環境中展示的每件藝術作品,同時也要不時地將藝術品在辦公室轉移位置,營造出更多的新鮮感和樂趣。優秀的藏品,既是企業的價值寶藏,也是企業的形象名片,展現著企業的風采。王琳認為,企業收藏不僅有利於提高企業的知名度,還可以陶冶和提高員工的情操和藝術境界,是企業與文化管理漸行漸近的助推器。同時,藝術品收藏還可以滿足高端客戶文化服務的需求,為他們提供增值服務,開拓嶄新的業務領域,贏來無數商機。現在中國建設銀行內部被濃厚的藝術氣息所縈繞。在藝術方面,眾多建行員工也各有所長,比如現任中國建設銀行總行機構業務部總經理劉仁剛的行楷長卷《戰國屈原離騷長卷》和《蘇東坡前後赤壁賦》,就分別被美國杭廷頓圖書館和英國大英博物館永久收藏。藝術是沒有國界的文化語言,是各民族共用的精神財富。企業藝術品收藏是對國家藝術品收藏的豐富和補充,也是世界一流企業軟實力的展現。同時它又是企業壯大和成熟的標誌,是企業文化重要內容和多元文化元素的集合體。王琳説,這是建行在企業收藏中最深刻的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