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漫漫人生路 濃濃古瓷情——訪安徽古陶瓷鑒定家李廣寧先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08 09:47:12 | 出版社: 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宋代哥窯青釉葵瓣口盤
 
 
近期,故宮受損盤瓷事故以及連鎖事件受到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受損瓷盤是哥窯還是官窯,也引發了專家的爭議。“哥” “官”之爭,恐怕沒有任何專家能夠給出一個準確或公認的結論。因為這是一個存疑千年的謎,一直在學術界備受爭論的問題。不管結果如何,瓷盤本身已經被賦予了最高待遇,發揮了應有的歷史、文化及藝術價值。換個角度設想,如果這是一個民間藏品,如果發生鑒定爭議,那麼它的命運的歸宿又會如何呢?是議而不決,還是留在民間成為永遠的謎呢?
鑒定混亂現狀讓人堪憂
文物鑒定一直是困擾行業發展的瓶頸,民間藏品更是如此。一些鑒定公司,不管藏品如何,給錢就出證書,導致了整個鑒定行業的信任危機,“説個假話100、200,開個證書1000、2000”,一些所謂的專家堂而皇之地成為利益集團的附庸者,鑒定行業混亂現狀讓人堪憂。
不久前,在深圳召開的全國收藏組織管理創新論壇上,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副司長張建新對當前鑒定市場的不良狀況憂心忡忡,“現在民間鑒定機構多如牛毛,普遍缺乏誠信和行業自律”。民間鑒定機構的生存與發展源於民間收藏隊伍的迅猛壯大。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民間收藏隊伍已達到8000萬,這支龐大的收藏群體為民間鑒定機構的生存發展提供了根本。
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羅伯健指出,“鑒定需要持科學嚴謹的態度,鑒定專家一般都有自己研究專長,研究陶瓷的,對青銅器未必就懂,我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工作十幾年,從事先秦史研究,對唐宋史就研究不夠多”,“當前收藏隊伍蓬勃發展,藏品資源豐富,為保護和弘揚五千年文化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民間缺乏一支讓收藏界和社會都認可的鑒定專家隊伍,這支隊伍需要德才兼備,尤其是德,這也是當前鑒定混亂的原因所在。”
專家鑒定 發生爭議怎麼辦
良莠不齊、備受非議的民間鑒定機構和所謂的鑒定專家,讓民間收藏以假亂真的同時,也讓民間珍品的鑒定陷入尷尬境地。“不可否認,民間的確有不少珍品,甚至是稀世重器,但是誰來鑒定?鑒定的科學性、權威性誰來保證?”一位老收藏家提出了當前文物鑒定的窘況,“雖然各地都有相應的文物鑒定站,但是鑒定水準如何來保證?發生爭議時如何處理?這些都是藏家們經常會遇到的問題。”這位藏家對專家鑒定也提出了疑義。
關於文物鑒定,原南京博物院院長徐湖平指出,文物鑒定並沒有那麼神秘,講究實事求是,認的是考古資料,鑒定真偽,有時專家也沒有絕對的把握,當然也有“打眼”的時候。結合自身從業經歷,他也感慨鑒定專家及鑒定工作的不易,因為文物本身就是藝術品,文物不同工藝品,沒有統一的標準,在加上考古資料有限,這就給文物鑒定帶來了不確定性和難度。
“文物鑒定注重具有説服力的支撐資料。許多藝術品從古至今都是時而説真,時而説假,非要得個結論,那就是誰的理由充分就相信誰的結論”,中國書協鑒定評估委員余國松用辯證的觀點看待鑒定問題,“如果問鑒定誰説了算,那麼我認為誰説了都不算!”,余先生舉例,就兩岸聯合展出的《富春山居圖》而言,我們也不能否認李敖觀點的可能性。
正因為文物鑒定的不可確定性和一定的主觀性,所以集體論證就成為必然。《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管理規定》中就嚴格明確了鑒定工作程式,如“涉及重大文物鑒定事項時,每一文物類別的鑒定委員不少於三名”,“工作完成後,需向國家文物局提交所有參與工作的委員簽署的鑒定結論。”
“既然是集體鑒定,那麼如果專家意見不一致,該如何對待鑒定藏品呢?”一位民間收藏家很無奈地説,“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民間藏家,包括文物專家無私獻寶,但都因為專家意見不一致,而將本是一段美談佳話終究變成憾事,甚至成為非議!”(全文見《文物鑒定與鑒賞》第十九期)

下一頁古陶瓷鑒定漫談(下)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文物鑒定與鑒賞第十九期
· 漫漫人生路 濃濃古瓷情——訪安徽古陶瓷鑒定家李廣寧先生
· 古陶瓷鑒定漫談(下)
· 明中葉畫家錢穀《秦淮冶遊圖冊》賞析
· 磁州窯梅瓶的收藏與鑒賞
· 墨點無多淚點多
· 托普卡帕皇宮珍藏龍泉青瓷賞析
· 螺鈿顯絕藝——江千里四件作品賞析
· 戰囯山字鏡的探析
· 中國紫砂壺投資重新升溫 未來增值空間被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