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關於中國當代藝術的國際性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05 11:14:30 | 出版社: 上海大學出版社

中國當代藝術從一開始就走向國際,這不僅僅使中國當代藝術的觀念與西方有著密切的聯繫,而且它的文化傾向同樣受到西方的深刻影響。因此,許多人認為西方藝術體系給予中國藝術家更多的機會,使他們的作品在西方重要的展覽上出現,好像中國當代藝術突然成了世界的寵兒,西方藝術體系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避風港,中國當代藝術的背後是西方的美術館,甚至是西方的藝術市場。這種見識一度成了中國藝術界的某種共識,中國當代藝術由此被稱作後殖民文化。

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整個的中國當代藝術背後既沒有靠山,也沒有想當然的西方藝術體系,相反,中國當代藝術始終在給予西方各種機會,不僅是文化性、作品樣式,而且是藝術觀念甚至藝術市場。

勞倫斯的觀點是:“中國當代藝術對於大家來説都是一個機會,中國藝術家可以在西方找到機會,西方同樣在中國也有機會。中國藝術需要走向世界,中國藝術市場同樣如此,中國當代藝術對世界來説肯定是一個機會,讓大家去了解中國藝術,了解中國藝術家,了解中國藝術市場。”

中國當代藝術走向國際本質上是中國藝術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中國當代藝術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能力所為。中國藝術的背後肯定是中國,但是中國當代藝術的背後幾乎沒有任何東西,如果説有,那只是中國當代藝術在尋找與國際的對話,而這個國際主要是以西方當代藝術為主體。也就是説中國當代藝術是一種自覺性的現代性發展,它的背後沒有任何靠山。

西方藝術體系是為西方服務,它對中國沒有義務,就像中國藝術體系是為中國服務,它對西方同樣沒有義務。例如,尤倫斯撤出北京的798,並且在2011年香港藝術拍賣會上拍出中國當代藝術作品達幾十個億,這是很正常的事。尤倫斯並沒有中國當代藝術的義務,他是比利時人,自有其自身的文化和目的。尤倫斯在中國推廣中國當代藝術肯定是有作用的,但這不是他的目的,也不是他的義務。西方接納中國當代藝術一個是中國當代藝術給予西方機會,另一個是新時期西方國際思維的需要。但是,中國給予西方機會不僅使自己的藝術可以發展,而且也使西方使用這樣的機會做他們認為重要的事,機會應該是平等的。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現代藝術普遍的西方情結往往被看作中國藝術家投向西方的懷抱,所以中國藝術界對中國當代藝術迄今具有深深的排斥心理,並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在走西方的路,就這個普遍認同的觀點,我向勞倫斯提出了這個問題。

勞倫斯認為:“中國當代藝術不是走西方路,而是把西方藝術改變成自己的當代藝術。”或許這個答覆對他來説是自然而真實的,然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説,這僅僅是一種“外交”的辭令。但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中國當代藝術要的僅僅是在中國的當代藝術?還是國際競爭下的中國當代藝術?

1  2  3  


下一頁中國當代藝術與瑞士情結上一頁關於美術館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談 勞倫斯·何浦林的當代藝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