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經典”的市場走向 世紀翰墨的林松表示,“文革”無疑是中國乃至世界的一段獨特歷史,其有代表性的美術創作必然受到關注,作品也都是當時中國最年輕、最有實力的藝術家投入了最大的精力創作而成,有的甚至是他們的成名及代表作。代表藝術家如陳逸飛,他進行了大量符合當時革命需要的主題創作,有些甚至已被載入史冊,還有靳尚誼、劉春華等,他們的作品都成系列性。紮實的根基奠定了這些藝術家的美術史地位,其市場行情必然穩健。 不過,紅色經典的市場已經歷了15年的發展,出現過的作品大都已被收藏,短期內,不會被放歸市場。作品數量必然越來越少,大規模整體性專場出現的可能性不大。陳履生預言,紅色經典作品會在市場上零星出現,但價位會一路走高。 謹防贗“紅”,關注新洼地 文革時期作品之所以賣得好,因為有鮮明的中國印記、歷史性、文獻性、民族性。隨著好作品都已入倉,市場上經典之作就稀缺。紅色經典的拍賣高潮已結束,但是市場熱度仍然不減。不乏有一些拍賣公司徵集的所謂的紅色經典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甚至是2000年後創作的。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有些只是在打擦邊球而已,因此,這個專場板塊不會有太多的佳作或有力度的作品規模化出現。 在紅色經典板塊作品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下,北京傳是拍賣有限公司現當代藝術部負責人閻安説,藏家們不妨注意另一個洼地板塊,即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反映時代面貌的主題創作。其意義和紅色經典類似,都能反映獨一無二的歷史風貌。這類作品的主題健康、積極、向上,基本告別了紅光亮、高大全的紅色形象的創作原則。人物形象以體型挺拔健美的年輕人物為主,色調由沉著轉向鮮亮,題材更為豐富。目前市場上,已經有此類作品受到關注,只是還未形成規模。可以預言,改革開放初期的藝術作品會進一步受到追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