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0日,本刊《王叔暉創作<西廂記>的那些日子》中講述了王叔暉先生創作《西廂記》(十六幅本)背後的故事。本期筆者再談談她創作四幅本(郵票本)《西廂記》的一些情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于1983年2月21日發行了以四幅本《西廂記》為藍本的,編號為T-82的特種郵票一套4枚。 郵票本《西廂記》是由:《驚艷》、《聽琴》、《佳期》和《長亭》等四幅組成。即T-82-(4-1)《驚艷》(面值8分)、T-82-(4-2)《聽琴》(面值8分)、T-82-(4-3)《佳期》(面值10分)和T-82-(4-4)《長亭》(面值80分),總面值人民幣106分。 該套郵票除獲得多項國內郵票大獎之外,還獲得了像日本集郵雜誌評選的1983年中國最佳郵票獎,國際最具權威、歷史最悠久的英國《集郵週刊》和英國《外國郵票》月刊所評選的最佳中國郵票獎等國際獎項。是獲得外國郵票獎項最多的中國畫郵票之一。 叔暉先生在畫郵票本《西廂記》時,將原本4:5的橫幅的構圖改為細長的7.5:5.5縱幅的構圖。這樣一來,畫面人物比例、位置、重心等都需要重新經營,色彩關係、背景場面等也要有較大的變動。 《驚艷》 郵票本的《驚艷》較之十六幅本的《初遇》更注重畫面的戲劇性,而且《驚艷》的定名也更富動感,鶯鶯、紅娘與張君瑞在畫面上的主客關係也變了。郵票本《驚艷》中鶯鶯、紅娘及張君瑞的動作形態,也更多地給人以明顯的帶有京劇、崑曲之中身段、步法的感覺。因為畫面要從大比例縮小到方寸之間,就要預先判斷大比例變化後會有什麼影響,而且這些都是以前從未有過經驗的。這時候,筆者的小幻燈機給先生幫了不少忙,她可以從放大後打在墻上畫面的效果,反推回縮小之後應該是個什麼樣子。因為作為郵票畫作,可能會流傳於世界各地,所以先生在創作時更強調了畫面上中國色彩濃重、熱烈的民族特點。 《聽琴》 當年十六幅本第一稿時,一位音樂家曾向叔暉先生提出,《聽琴》中張生彈琴用了右手的食指撥弦,而實際彈奏時應該用中指。此後,先生一直念叨了多年,直到再創作時,幾次讓筆者坐在對面舉手擺出不同姿勢做彈琴狀。 《佳期》 郵票本的《佳期》較之十六幅本的《佳期》,崔鶯鶯身體更加向後傾,呈現出紅娘推送小姐的力度更大。首先因為豎排版之後畫面的結構有變;其次,因為繪畫是門遺憾的藝術,先生在十六幅本《西廂記》已經付梓之後,總覺得如果當時能對崔鶯鶯身為相國千金的身份表現得再充分一些就好了,而郵票的出版,給了她“改正錯誤”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