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大都會博物館讀畫記(三)——周東卿《魚樂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2-13 13:11:05 | 出版社: 中國證券報社

在大都會書畫特展的入口處,該館珍藏的宋末元初畫家周東卿的《魚樂圖》長卷即入眼簾,此卷是周東卿的傳世孤本。在極為柔和的燈光照射下,沒有了魚躍的喧囂,而是顯得平靜安寧。此卷筆墨素淡,色彩雅益,在歲月的洗禮下,經歷了風霜,已經沒有了一絲火氣……  

從古到今,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成為深入人心的表現題材,唐代張志和有《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橫飛的白鷺和流水中的魚兒在桃花的映襯下,讓人感到那是一幅有意有色的遊魚圖。而杜甫的《白小》則是:“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魚。細微沾水族,風俗當園蔬。入肆銀花亂,傾箱雪片虛。生成猶拾卵,盡取義何如。”又是一番對魚細緻的描寫,讀來瑯瑯上口。

在畫史中,歷代畫家不遺餘力地表現遊魚這一題材,用來表達美好的祝願,迎合人們嚮往富裕生活的心理,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將遊魚作為精神自由的象徵,表達一種閒情逸致。傳世的以魚為主題的名作有北宋劉窠的《落花遊魚圖》、《群魚戲荇圖》,《宣和畫譜》稱其“深得戲廣沉浮,相望于江湖之意”,其畫中的技法及風格對後人影響很大。周東卿的這幅《魚樂圖》長卷,無論是取景、構圖還是造型都隱現劉窠的風格。與同時代的《魚樂圖》比較,周東卿的這幅畫將魚的種類減少了很多,在用筆上多采用“沒骨法”,所以與同期的畫家比較,顯得更為簡單。而此畫更加注重畫家主觀的表現,如自題“非魚豈知樂”,將人物的主觀概念呈現其中,應該是一種進步。

《魚樂圖》,紙本設色,縱30.8釐米,橫593.7釐米,在表現技法上,此圖以橫卷式展開畫面,全圖淡墨渲染,文雅之極,絕無一絲俗氣。畫家在手卷中繪出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魚,有大魚、小魚和河鮮,它們在長滿水草的水中,自由自在地漫遊著,有聚有散地沉浮穿梭其間。畫家以精細的筆調描繪出群魚的輕巧靈動,萍藻的隨波搖曳,以及碧水的流動之感和水中游魚自得其樂的趣味。表現手法多以沒骨為主,輔以淡色、淡墨或極輕之筆觸細膩暈染,先畫出魚的形體,再用細線略勾出魚鱗和斑紋。萍藻是用更淡的墨勾染,生動地營造出其若隱若現之狀。筆墨高超的表現使整個畫面呈現出流動著的韻律,體現了群魚恣肆盎然的生機,進而把觀者帶入輕鬆自由、疏放閒適的意境。此畫抓住一個“樂”字,魚兒都是那麼的快樂,尤其有一組小魚畫得極為細緻、生動,賞來令人嘆為觀止。

周東卿可謂宋元時期的畫魚名家,關於他的生平,史料記載甚少。在記載中,有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文天祥(1236-1282)讚周東卿畫魚,詩云:“觀君瀟湘圖,起我濠上心。短褐波濤舊,秋雨菰蒲深。”他和文天祥交情由此可見一斑。當文天祥死後,元代建立,成為南宋遺民的周東卿隱退江西。這幅完成于1291年的《魚樂圖》當為周東卿傳世的孤本,1947年為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購藏。

中國人喜愛魚,魚文化歷來深入人心,從出土的有關魚的圖騰,到年畫、吉祥語,可以説,魚文化貫穿了中國人生活的點點滴滴。在《魚樂圖》中,那一條條魚兒,在南宋遺民畫家周東卿的筆下延綿了七百餘年的歲月,好像唐代詩人章孝標詩中感嘆的那樣:“眼似珍珠鱗似金,時時動浪出還沉。河中得上龍門去,不嘆江湖歲月深。”魚兒如此,看著看著,令筆者也不免忘卻了人生中的“江湖歲月深”了。

下一頁衛夢強的尋寶傳奇上一頁宋代青銅鏡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十三期
· 中國重塑全球藝市新格局
· 長三角地區2010秋拍精品榜
· 宋代青銅鏡
· 大都會博物館讀畫記(三)——周東卿《魚樂圖》
· 衛夢強的尋寶傳奇
· “藝術黑馬”或成吸金新生力
· 凡人李象群
· 金歌銀舞走勢強  新郵老郵齊上揚
· 實物黃金的投資首選  ──“熊貓”金幣
· 文化部正在籌建兩個國家級藝術研究中心——專訪中國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諸迪
· 張裕欲做中國“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