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探尋當代藝術的收藏脈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1-05 09:43:23 | 出版社: 中國證券報社

後金融危機時代,“復蘇”成了最流行的詞語。備受世界矚目的中國,藝術市場也復蘇得更快速、更火熱。究其原因,還是源於“新”字——市場的新力量、新活力、新的藏家。但是,記者發現,藝術市場上古代書畫板塊表現為暴漲,而當代藝術並沒有太大起色,又作何解釋呢?德國著名的當代藝術評論家烏蘇拉·帕南斯·布勒教授曾説:“中國的藏家在購買藝術品時,往往更加看重藝術品的歷史價值,喜歡蓋棺論定的東西。”這應該是中國當代藝術在目前相對而言頗受冷遇和爭議的原因之一。不過,當代藝術的收藏群體中也有這樣一類,他們認為,收藏,不僅可以收藏過去,同樣可以收藏當下,收藏未來,而且這一切僅源於興趣,源於愛好,源於一種生活方式。

反觀市場博弈

 
北京時代美術館展覽現場
 

王藝(北京時代美術館館長)

王藝謙稱自己的當代藝術品收藏不多,也未整理。他的理由很簡單:“不是時候。”

針對當代藝術,他正在寫的一篇文章《誰在叼住資本的奶嘴》裏談到,真正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是眾多收藏家和各種藝術基金,特別是國外藝術基金,所以“資本的奶嘴效應”就很典型。談一種藝術形式,要從包括概念、代表人物、藝術風格乃至其産生的影響力等全面看,整體把握。而這些因素今天來看都不明朗,當代藝術也就實難評説。王藝認為,當藝術經過不斷摸索的過程沉澱後,自然會形成一個群體的概念、代表人物、藝術風格和整體影響力,目前,這些東西還在過程中。雖然這個過程很精彩、很有看點和故事性,但不代表就一定能有形成某種風格和流派的特徵。很多人和作品在這個過程中曇花一現就蒸發了,消失了。對當代藝術的總結,應該給藝術家一些時間,給市場一些時間,也給評論家一些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各方極盡表達和宣泄,最終梳理出邏輯脈絡。當下的當代藝術,只是青春前期,缺乏理智和思考,只注重形式,較少關注精神實質。而市場只有一個冷熱的來回,如果由此就總結出規律和趨勢,是不靠譜的。藝術市場的問題簡言之即博弈。由不理智,到半理智,最後進入理智狀態。

他的收藏渠道通常是一級市場,也有文人間的交往,“各留墨寶”而得,他注重作品的流傳有緒。礙于各種原因,他説自己的收藏目前不會拿出來展示。儘管王藝對自己的藏品三緘其口,但提到作品的選擇,他推崇有文化資訊含量,對時代特徵和精神內涵有揭示的作品,能碰到這類作品,要看“良機”。

他並不把作品的升值性放在第一位。“有些作品升值的機會大,但收藏性不強,它無非只是升值的標的物而已。即短期的市場價值和真正的藝術價值兩個不同層面的判斷選擇,比如如何在周春芽的多幅‘綠狗’裏面,選擇藝術性更強或視覺衝擊力更大的作品,就是見仁見智了。”

王藝稱自己為“收藏者”,很多東西需要學習。戲言自己經常在別人認為莫名其妙的時候做一件更“莫名其妙”的事情。在藝術領域,他沒有功利的想法,包括時代美術館的籌建,一直都是他的願望,辦館過程中,興奮、苦惱、高興、沮喪同在,“我更像是票友在玩一把”。談及收藏體會,他笑言,“別人都是在撿漏,我更像是交學費的”。

王藝説:“對待收藏要思辨來看,凡是所謂的問題都蘊含著解決問題的衝動和創造力,凡是形勢 大好的機遇和時勢也總潛藏著我們難以預料的風險,對待問題與機遇的認識,需要智慧和理性。居安思危、有所為有所不為,應該成為一個成熟的藝術品收藏家和投資者的基本價值觀。”

1  2  3  


下一頁當代中國畫悄然走進西方市場上一頁春秋版畫博物館 風雨春秋事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收藏投資導刊第10/11期
· “綠色畫家”姜宏光——開啟藝術環保之旅
· 尋找2010年秋拍市場機會
· “襄樊銅人”引發的質疑
· 尋找藝術品價值洼地系列之三:影像的拍賣與收藏
· 中國珠寶收藏 漸與國際接軌
· 春秋版畫博物館 風雨春秋事
· 探尋當代藝術的收藏脈絡
· 當代中國畫悄然走進西方市場
· 郵票再度攀升 金幣強勢畢露
· 大都會博物館讀畫記(一)——王蒙《雲林小隱圖卷》
· 強化中國當代藝術的自我話語權——訪北京文化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孟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