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海報
策 展 人:封治國、張學釗
展覽總監:蔡甜甜
開幕酒會:2013年12月8日 上午十時
展覽時間:2013年12月8日—12月12日
展覽地點:江西省美術館
藝 術 家:汪曉曙、吳翹璇、唐高潮、楊建林、李撫生
展覽前言:藝術的故事
文:封治國(中國美術學院博士、江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
這是又一個四十年故事的展覽。兩年前,江西美術館以三位上海插隊到贛的畫家《陳丹青、林旭東、韓辛——四十年的故事》展覽揭開了該館首展的序幕。今天,以五位江西籍的藝術家再度聚首江西美術館,為我們講述另一番藝術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並不全都聲名顯赫,然而,或許他們的故事,更能折射出時代的變遷與人生的多舛,也更能貼近江西美術發展的現實境況。
汪曉曙、吳翹璇、唐高潮、楊建林、李撫生五人,他們在“文革”中共同度過了少年的求學生涯,共同的愛好讓他們走到了一起,儘管在日後,不盡相同的成長經歷讓他們的人生軌跡發生了變化,但無論是作為專業畫家的汪曉曙、吳翹璇、楊建林,還是走向仕途的唐高潮,以及曾經下海經商的李撫生,把他們四十年始終聯繫在一起的紐帶,無疑是友誼與藝術的紅絲線。四十年彈指一揮間,昔日的翩翩少年已早生華發,在歷經無數次的人生抉擇和摸爬滾打後,少年的藝術之夢卻依然堅定。歲月如歌,如今,當初“只爭朝夕”的少年們再度以青春的夢想和憧憬,熱情地為我們奉獻出一場藝術人生的視覺對話,這是一種怎樣的感動和執著。
汪曉曙的藝術道路是中國四十年藝術發展的縮影。他最初以連環畫在中國美術界嶄露頭角,如今雖已邊緣化的連環畫,卻曾經是許多藝術家在那個年代必經的創作之路。汪曉曙出色的造型能力和嫺熟的繪畫技巧,曾是無數學子心儀不已的典範,它甚至也奠定了汪曉曙今後的語言選擇——以高度概括的筆法探求寫實繪畫的書寫性和寫意性。近年來,中國油畫界不斷提出有關“寫意性”的文化命題,頗有意味的是,如同同樣以連環畫起家的馮遠、施大畏、俞曉夫,他們實際在很早就自覺地將此作為自我的語言追求,這一命題也正好與他們多年的思考不謀而合,而思考的起點,恰恰是當年的連環畫創作。“85”以後,隨著中國現代藝術思潮的風起雲湧,汪曉曙在“85”的大本營——浙江美術學院,完成了他藝術之旅的一次重要修煉,他近乎本能地在現代意識與傳統思維中進行折中,從而進行創作風格的嬗變,既不盲目從眾,也不固步自封,保持了自己明晰的價值判斷和藝術立場。長期以來以歷史思考、當代生活和人生經歷為題材進行創作,分別完成了《百年記憶組畫》、《知青組畫》、《舞蹈組畫》等創作。汪曉曙已是全能型的藝術家,他在水彩、油畫、中國畫等多個領域中自如遊弋,轉益多師,相得益彰。善於進行理論思辨和總結的他,又相繼寫出《繪畫創作論》、《繪畫語言論》、《20世紀嶺南水彩畫史》、《美術創作學》等多部理論著作,可謂著作等身,這在畫家當中是極為罕見的。
汪曉曙的藝術之路從撫州起步,在故土啟程。江西的土壤和經歷造就了他,儘管他已在南國廣州立足並已成為嶺南美術界的領軍人物之一,已是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協水彩藝委會委員、廣東省水彩畫藝委會主任、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院長,但他一直在默默地回望故土。他是本次“歲月如歌”展覽的發起人,既是為了友誼的見證,也是為了對故土的回報。
遠離故土的人,對故鄉的思念是難以言表的,汪曉曙在他的一篇回憶錄中寫道:
我夢中常常會回到南城老家的麻姑山,崇仁禮陂煤礦破敗的礦井旁,撫州“老地委”的老屋、知青隊的小溪,還有江西師大那棟留下愛情的“紅石房”……
我仍然還在吟唱著過去唱過的老歌:《小燕子》、《北京的金山上》、《我們走在大路上》、《插隊之歌》、《井岡山上太陽紅》……我唱著這些歌,就會想起家鄉盛開的杜鵑花、殷實的紅土地、潔白的雪,還有砌著隔火墻的農家小院。好久沒見到雪了,雪成了我永遠的眷戀和永恒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