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03 10:03:00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參展藝術家:曾揚、葉甫納、張盾、朱昌海、楊大慰、蘇志光、米麥

展覽時間:2011年3月12日 至 4月16日

開幕時間:2011年3月12日(週六)下午4:00-7:00

展覽地點:北京前波畫廊

畫廊地址:北京市朝陽區草場地紅第一號D座,郵編100015

聯繫電話:+ 86 (10) 5127 3298

Exhibition Time: 12th March – 14th April 2011

Opening Reception: 4:00 - 7:00 pm, 12 March 2011

Venue: Chambers Fine Art

Add: Red No.1-D, Caochangdi, Beijing 100015, China

Tel: + 86 (10) 5127 3298

 

北京前波畫廊非常榮幸地宣佈將於3月12日起舉辦當代青年藝術家群展《創新》。近幾年來,前波畫廊一直緊密關注著中國當代藝術的進程與變化,不斷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及向西方介紹與推動中國當代藝術注入新鮮的血液。展覽標題源自美國詩人埃茲拉•龐德一首著名詩的標題,龐德聲稱這句話出自於商周的創始人商湯王——在浴盆上的刻字:“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年輕藝術家們可以借鑒這一標題提醒自己,無形中也是一種鞭策。

此次展覽將向大家推出曾揚、葉甫納、朱昌海、米麥、楊大慰、張盾、蘇志光七位青年藝術家,展覽的作品形式涉及繪畫、影像和攝影。在此次展覽中,幾位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帶來的不僅是一場紛繁的視覺盛宴,在作品語言上還呈現出一種深度的思考與新意,如葉甫納(1986,雲南)作品《家春秋》系列中,藝術家試圖通過結合當今新媒體技術模擬出老照片裏的時代記憶,以類似雙簧對嘴的形式,重新演繹講述著家庭的每個成員,不乏詼諧與幽默感。這種多重身份穿越時空般的敘述,形成了連帶狀的秩序美感。同時,這種美感也反映在其他幾位藝術家身上。

曾揚于1981年出生於雲南昆明,他在作品中統攝人類社會的“結構”和“秩序”,安排進一個個迴圈的故事中,使得“結構”和“秩序”具有無限的可變性。因為這些故事既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觀眾可以進行自己的選擇,對於不同的人而言,從同一件作品中閱讀的也許並非是相同的故事。每個人的選擇和理解差異使得曾揚的繪畫在同一個視覺形式表達之中,具有了不同的結構和秩序。

米麥(1982,湖南)和楊大慰(1983,遼寧)分別生活在南北方兩個截然相反的地域。米麥一度癡迷于大自然,總希望從更廣闊的世界中尋找到神秘而令人振奮的力量,從而運用到創作中。他的《隨機繪畫》系列作品就是在一種極為無序而隨機的狀態下進行創作,而正是這種無序創作,有意而無意地呈現出令人讚嘆的規則美,事實上,這也有意而無意地符合了抽象主義所提倡的“把一切不帶任何提醒,不帶任何對於現實的回憶的思想”觀點。在楊大慰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東北地域風景,這些風景時而張狂,時而委婉,最為集中的《紅色風景》,則體現了在極度狂躁情緒下的理性和秩序,這不僅僅是風景之美,也是一種哲學之美,理性之美。

與此同時,張盾(1979,遼寧)則以優雅、理性而規則的鉛筆素描震懾著觀者。荒涼的廠房、廢舊的鐵軌、落寞的車廂,不難看出,在駕馭和把握形式美方面,她有著超乎常人的掌控力。從三維到平面,從平面再到三維尺度,運用自如。蘇志光(1983,廣東)早期的《城市步伐》這一交互藝術的創作,從更深層面來講融入了對社會和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困惑和疑問,也是通過這些重重解惑,他所挖掘和研究的對象也隨之發生轉型,轉而更多地關注在實驗藝術中摸索出一種奇特而神秘的物象圖案。對朱昌海(1976,北京)而言,他的作品多關注和挖掘日常生活中被人忽視的部分,突出象徵性、觀念性及細節的變化與異化。如此次展出的《旋轉系列》,茶杯在無限旋轉的條件下消失了其本質形象而産生了一種新的意義,迴圈而規則的視覺畫面傳達著藝術家最深刻的看法和認識。

 

1   2   3   4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