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國繪畫作品展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2011-02-23 09:32:17 | 文章來源:藝術中國

張立國的現代性繪畫藝術

作者:車飛 (德國包豪斯大學博士候選人)

1949年新中國成立標誌著中國藝術進入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藝術史範疇。美術作為一個五四時代被提出的詞彙在此後的歲月裏被賦予了強烈的意識形態和政治使命感。從1949年到1979年的社會主義革命的30年中,蘇維埃的藝術服務於政治的藝術理論作為先進思想始終是中國藝術學習的榜樣。張立國在1950-1960年代所接受的中央美術學院及附中的系統訓練和教育並沒有將他鍛造成為一個先進政治的繪圖者。在一個革命的年代中,張立國的藝術作品體現出的是遠離政治題材的純粹的美。儘管現在看來,他那個時期的作品仍舊屬於寫實主義繪畫,但是仔細的閱讀會發現,他的作品沒有主題性的框架,沒有政治上的觀點闡述,也沒有現實主義的社會生活的歌頌。他的作品是由鬆散的風景,記憶和想像中的人物所構成。對比他1965年中央美院油畫係畢業創作《廣闊天地》的素描稿和油畫稿,可以發現在素描稿中的人物處於畫面的中心位置,表現豐收的場景符合當時的政治要求;而油畫稿中人物給降低到十分次要的位置,畫面的中心成為色彩繽紛的天空,原來處於中心位置的人物成為畫面風景的前景,因而變為中景河流與山坡還有遠景天空的點綴。這樣的處理,使得畫面的主題性被瓦解為色彩與形式的自主性表達。政治的敏感性讓位於純粹的美,美術在這裡超越了那個革命時代的政治,回歸到現代主義藝術的傳統之中。也許在那個時代,對美的簡單追求和表達本身就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甚至是對命運做出的挑釁。

1978年對於中國是一個承前啟後的年代,它標誌著建國以後30年的社會主義革命時代的終結,也是中國革命開放時代的開始。自1979年起,中國的大學經過文化大革命之後又開始重新招生,張立國也在這一年開始任教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從1978年開始,中國進入了激動人心的革命開放的時代。與外界幾乎完全隔絕的中國社會突然開放,昔日意識形態的敵人,現在成為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良師益友。儘管在政治經濟層面上,這一政策的過程顯得小心翼翼,用鄧小平的話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但拋棄了階級鬥爭的政治枷鎖的中國人已無法掩飾心中的狂喜,並對未來充滿了期待。由於出身問題,在10年文革中曆盡艱難的張立國,在文革結束後的1978年,成功的獲得了大學執教資格,並在中國最重要的藝術學院之一,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教。在那個完全沒有職業藝術家的時代,這個職位可能就是藝術家在中國面對生存最好的選擇之一。政治上的解放與生存條件的改善,使得張立國有條件創作一批屬於自己的獨立創作。“升起安寧的曙光”就是這一時期比較代表的作品。對比幾年前,那些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灰色調,寫實主義手法,和若隱若現的政治環境,現在消失了。強烈的色彩,令人眼花繚亂的抽象形式,和類似于聖母子般的母與子的永恒的人性主題,使得這幅作品同此前時期的作品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幅作品成為一部視覺宣言,宣佈了人性的勝利和對未來的期待。在1978年至1984年間,張立國居住在北京永定門的一處簡易樓裏,在物質條件極其有限但是相對自由的創作條件下,他創作了一批尺寸不大的作品。作品大多色彩鮮艷,具有抽象的形式感。儘管作品的主題各異,但它們反映了這個特殊時期的先進的中國藝術的基本特徵:就是從政治束縛中解放出來的中國繪畫。“升起安寧的曙光”像那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樣,成為表達這個解放的最具代表性的視覺作品,並有意無意的將現代化,人性與中國美術的現實結合起來。

1985年對於中國美術發展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85新潮是當前人們對1985年的中國藝術的主要印象。各種藝術活動在1985年呈現出中國走向開放後的大爆發。以此為標誌,中國當代藝術開始正式出現在中國藝術的舞臺之上。隨著一系列激烈的藝術活動與保守思想的碰撞,85新潮的先驅們在迸發出巨大的藝術能量之後,選擇了不同的發展道路。由此85新潮的成果也體現在不同的方向之上。隨著保守思想對資産階級自由化的批評,85新潮的先驅們不得不做出選擇,而這種個體的生存策略最終奠定了當代中國藝術發展的現狀。這個策略可以被理解為三種:妥協,對抗,不合作。第一種選擇妥協的藝術家試圖重新回到官方藝術的範疇之中,但改革後的中國已無法給出一個清晰的意識形態的原型或精神理想,因此對蘇聯現實主義藝術傳統的妥協,不得不放棄其中的社會批判和理想訴求的功能,轉而追求寫實主義,並最終形成了內容空洞的具象表現技法畫。這類在文化上妥協的産物成為85新潮後官方藝術的主要內容。第二種選擇對抗的藝術家或者轉入地下,或者選擇出國。前者形成了如圓明園畫家村的地下發展模式,後者形成了出國發展的模式。他們的藝術最終發展為中國當代藝術,並走出了幾名具有國際影響的旗手人物。第三種選擇不合作的藝術家試圖繼續85新潮的成果並將這個成果同中國的現代化發展結合在一起。在一個政治敏感但缺乏主張的年代,將藝術回歸到其自主性之上,不再借助於喪失靈魂的現實主義的軀殼去表達藝術,成為這類藝術家:既與保守思想保持距離,又能夠在中國的社會空間發揮積極性影響的建設性策略。而最終這類藝術家成為目前不被社會過多關注的中國現代藝術的核心力量。在這三種方式中,張立國選擇了第三種方式,對藝術自主性的堅持和獨立探索成為1985年到1992年期間的藝術發展的特徵。張立國在1985年也積極投入各種藝術活動,如應邀參加黃山油畫討論會和參與各種展覽等。在1985年之後,張立國繼續架上繪畫的方式,並積極探索繪畫語言與方式尋求更加純粹的藝術價值。他嘗試從題材,形式,色彩,材料等方面深入探索更加純粹的繪畫藝術。如在題材上嘗試人體繪畫,在形式上嘗試符號的語義表達,在色彩上嘗試強烈對比,在材料上嘗試薄色平涂等等。張立國試圖在繪畫結構的各個層面強化藝術的自主性,並將這種試驗付諸作品表達。與此同時,張立國開始撰寫其專著《繪畫色彩觀念演變》。這本書也是他這一時期藝術思想的體現。從1985年到1992年,張立國嘗試了大量藝術創作,併為其此後的藝術發展奠定了決定性基礎。自律的繪畫成為了張立國在這個時期藝術發展的主題。而這種在政治上不敏感和較為溫和的現代性主張,也決定了他本人此後藝術生命發展的軌跡。

 

1  2  3  4  5  6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