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龍德軒當代藝術展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5-10 13:58:0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這樣雙韌劍技術在人體生物器官治療方面及拯救滅絕動物方面必然起到積極的作用,然而克隆出的人與母體不是自然的關係,克隆人對增加人口壓力,對倫理道德産生重大衝擊,因此目前各國將治療性器官克隆與克隆人分開,簽署《禁止生殖性克隆公約》禁止克隆人。

另外的例子:人們日常的審美時常以自然•不自然作為標準。目前國內外人工整形和變性成為時尚,人在人工整形後似乎變得越來越美麗,然而目前人工整形手術幾大項目如骨骼結構整形、吸脂、隆胸、拉皮、打肉毒桿菌瘦身都會出現表情不自然、衰老快、僵化和心理恐懼症,改變了人們自然•不自然、健不健康的樸素心理。由此看出隨著科學的高度發展人工化是一個雙韌劍技術,造福與濫用的相悖關係也越來越多,這時控制發展方向,把握技術尺度、長遠造服人類才是人工化技術發展的原則。

手工:是以人原始的手工製作出的(産品)物品,這樣的物品更多的融入生産者的體驗,感情,經歷(經驗),因為它的製作過程直接與物品接觸並産生共鳴,因此也可用此技術作為心境和意志的修為方式,中國古代就有俗語:“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的説法。現在手工産品更多的是對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成為在人工産品強勢衝擊下的稀有物品,有些工藝已經失傳了,更多的存在於邊遠原始的地方或成為一種時尚物品呈現,因此急需要國家介入、保護和發展。

人工化,在當代現實科學技術工業化進程中越來越多成為主要生産方式。人工物品更多的是通過或借助科學觀念和技術來製造或改造出人工自然或虛擬、非原始的人造物品,生産出的物品可有原像也可無原像。如:物理科技領域的人造自然、人工山水、人工雪場;數字領域虛擬實境和虛擬人;生化科技領域的克隆人、轉基因生物;機械數字領域:人工生命、機器人、人工倣真、自動化裝置。

人工化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可以説人工化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人工化也帶來了近現代歷史的生産力和生産關係變革。手工和人工、科技與哲學的發展也是未來人類最重要的兩個話題。人類生産力發展的規律是:先進生産力不斷淘汰落後生産力的歷史進程,從而滿足人們不斷增加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世界範圍內人類經歷了幾次重大的生産力和經濟發展的變革,都是建立在人工化科學技術進步的基礎上。

然而隨著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人工化越來越佔有主導位置,手工與人工化的衝突越演越烈,人工化帶來的工業效益使很多手工作坊面臨消失或淘汰,這樣也帶來了現代人對傳統與現代、經濟與文化、人文與科學、自然與不自然比例關係的大討論,從而也引申出了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關係的討論。現在的手工製作物品,更多的成為機械複製物品的補已,由於樸素原始、稀有而可能成為一種時尚,也是當下人尋找心靈回歸的替代品,人工化與手工化關係也應該成為一種補已關係。

人工與手工的討論中,人工更多的是對自然物進行加工改造,甚至倣造的過程,利用科學技術改造自然的過程與傳統順應自然的精神和倫理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發展到當代人們教科書中就有了這樣一個觀念:生産力即人類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近現代的“人定勝天”論調也使我們迷失了自己,人類對自然的改造過程越演越烈,也從而改變了人的自然心態,世界的生態,從而使我們的環境、精神心理産生危機,這也會讓我們討論一個終極問題:我們越對世界認識,越使我們心理不安靜,人的精神也越來越浮燥,環境破壞也越來越嚴重。對於自然樸素的心理需求更加迫切,因此心理調節這也成為兩者自動調節比例關係的唯一要素。

三、人工化與手工技藝引申:傳統與當代文化的價值討論

古往今來中國傳統文化中就有對自然的高度思索:《易經》中對事物的價值判斷就以符不符合自然為標準;儒家也説:“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道家則説道法自然、無為而天人合一;佛家自然、空、靜心,都以自然做為人生價值、人類價值、宇宙觀評價的標準。

傳統手工製作做為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遇到現、當代文化衝擊時應保持一個清醒的姿態,當然傳統也不應排斥現、當代文化,相互吸收和融入才能帶來活力、與時同行。當代藝術其實是一個包容的藝術,以當代的媒體語言融合傳統精神也是一個很好的趨向,如當代藝術的先輩杜尚、凱奇、白南準就很好的結合了東方的思想創作出了不朽的作品。當代藝術還是處在發展階段並不是主流階段,不應該被主流排斥和誤解為一味的造反和對抗。手工與人工、傳統與當代應該是一個互相補充的關係,而不是替代和排斥的關係。傳統手工是一個國家本土的民族文化不能丟;只要民族文化在,國也不可能亡。現今在大力用人工化發展經濟的同時,應安排好傳統手工技藝的比例和傳承關係,不然即使經濟強盛,丟失積極的文化也會影響人心而精神情感淡泊;我們當下時代的人與人生活在虛擬建造的世界中,老死不相往來,缺乏真實體驗是一種可怕的怪病。

當代藝術在早期的解構、達達思想只代表一個階段,發展到現在已是一個重構和建構的融合、吸收時期,可以吸收傳統的,也可以吸收現在和未來的東西,可以批判也可以不批判的正面表達,如物派、大地藝術的體現,重要的是用當代的語境和廣義觀念作為前提。當代藝術中從語言媒介、作品感受的表達上也大致分為:手工媒介與人工媒介,如手工媒介的國、油、版、雕,人工媒介如:新媒體、數字電子媒介;另外語言上和作品感受上除了表現樸素自然的原始動力和自然心境這些永恒話題,另外就是表現人工化、數字化帶給我們感觀的影響;當然也可用手工媒介表現人工化感受,也可以用人工媒介表達樸素自然思想,兩者只要側重一個要素即可。有這二個要素的發展,當代藝術都會具有活力,也就會有判斷其價值的支點,這裡舉例:我們可以用相機、DV的傳統語言拍出關注當下現實感受的紀實攝影和獨立紀錄片同樣會出現經典作品。

現當代藝術其實與傳統手工藝品欣賞標準也有所不同,當然我們也可對傳統手工體驗有所吸收和藝術轉換,如在現代主義時期高更、必加索對非洲原始藝術的轉換,凡高對日本浮世繪藝術的語言轉換,《念珠與筆觸》展中作品則把對手工修復的心境進行當代化轉換,日本物派把自然物品不修之修運用手工技藝轉換為當代藝術。從而當代藝術中對傳統的融合也是一個對傳統更新的過程,也會給傳統帶來活力,因為人的心理、視覺的疲勞以及時代變化需要得到彌補,所以藝術需要不斷創新。傳統手工藝術更多的在傳承前提下的創新,形式上和內容更多的保持傳統工藝特徵,以傳統審美習慣為主體,如:手工風箏、泥人、手工鐵具,另外功能上的目的性也以傳承是主要任務。而當代藝術中的手工作品中更多的在當代語言環境和觀念中融入手工技藝的體驗,與傳統精神結合進行再轉換,其文化背景體現當下人的心理感受和狀態。這次展覽和文章中藝術家的作品以相悖的人工•手工技藝作為語言方式,而自然?•不自然?成為作品體驗與感覺系統的價值所在。

文化藝術的多元標準也形成了當下的多元格局,但當代與傳統的比例關係的平衡是關鍵,在傳統藝術中也強調語言和意境的風格不同,在題材有限裏尋找現實社會背景隱喻,當代藝術則尋找個性與反映藝術背景的針對性感受。傳統文化經典的當代化詮釋也是一個途徑,如當下人對《道德經》、《孫子兵法》的借鑒、詮釋、發現與應用,這也給傳統思想帶來了活動,而永遠不會被淘汰。不同國家和時期手工産品有很大不同,然而人工化卻由於全球化資訊的傳播有很大相似點,中國手工與西方手工製作相比則區別很大,中國手工賦予的精神意境也具有中國本土思想特徵,這也是中國藝術家可以吸收的。

當代與傳統藝術的區別與補充關係很重要,當代藝術以敏銳、實驗、多元、融合為特點,我認為這個詞本是沒有多大問題,對這個詞的懷疑,是因為後人把它給用壞了;傳統藝術本身也沒有問題,也是被當代藝術家給誤讀了,其實它們的存在和意義,只是藝術家的選擇的心態和包容的問題:需要比例關係的平衡協調。近代日本歷史明治維新改革中,手工作坊被神奇的西方機械工業産品所取代,幾百年傳承的民族項目如相撲運動被武斷的禁止,發瘋的西化、現代化,而大量強行阻止傳統項目發展,而導致日本改革派領導人大久保利通招至被刺,自由民主運動此起彼伏,也使日本人在改革中清醒頭腦,這也是西方拿來的現代文明與東方本土文化的衝突。而後來另一位的改革派人物澀澤榮一則“一手拿論語,一手拿算盤”而改變了衝突格局,使改革得以良性發展。“當代與傳統、人工和手工、自然與不自然”不是只靠專制的意識形態干預能解決問題,只有平衡多元並存的問題,選擇了就要自信從事,這只是選擇不同而已,不存在攻擊和貶低對方的問題,重要的是對人類持續有益為原則,更可以相互吸收平衡發展與融合。

文/ 張海濤

2010年3月于宋莊美術館

 

     1   2   3   4   5   6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