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聲音

巨型展覽時代來了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5-10 09:24:53 | 文章來源: 上海證券報

“改造歷史”從展覽的主題、展覽的組織乃至展覽的運作,都引發了眾多的爭議,在業界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不過,從關注當代藝術市場發展動向的角度看,其最重要的看點應該是宣告了一個“巨型展覽時代”的到來。

所謂巨型展覽,顧名思義,是指那些在參展藝術家與作品數量、展覽規模與展覽投資等方面都令人乍舌的大規模展覽。這種大規模的展覽在當代藝術市場上的出現,是2007年的事,以記者有限的經歷也得以現場目擊了諸多先例,如全球金融危機之前有尤倫斯藝術中心的“85新潮”,之後有民生現代美術館的“當代藝術30年(繪畫篇)”。它們共同的特徵都是以歷史的梳理為追求,而且都投入了鉅資。因此,許多人也許會説,即便有這樣一個“巨型展覽時代”,也並非自“改造歷史”始。

其實不然。首先,“改造歷史”較之之前的巨型展覽不可同日而語,創造了許多新的展覽紀錄:包括參展藝術家、作品、展覽面積的數量,展覽的衍生活動授獎與晚宴的規模,還有更重要的投資總額竟達1800萬元之巨,在民間性質的展覽中不能説絕後,但至少是空前的。更重要的是,展覽的操作方法,是讓參展藝術家委託展覽主辦方出售作品,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儼然形成,使這個展覽迥異於尤倫斯藝術中心與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的同類展覽。

回顧歷史,中國藝術市場先後經歷了“獨立策展人時代”、“美術館(或大型畫廊)時代”與“藝術博覽會時代”,其中貫穿了一條歷史的線索:隨著資本涌入的規模與效率的提升,中國初生的藝術市場從早期項目制的遊擊戰轉到軟硬體兼備的的陣地戰、持久戰,仿傚西方發達國家快速完成了其體系性的架構。

然而,也許是“國情”特殊,這幾個時代雖然各領風騷,卻一概地都很短命,都是快速勃起也轉瞬疲軟:獨立策展人早就紛紛投靠公私機構,美術館中最具指標性質的尤倫斯中心則一直被購並的傳言所環繞,而內地博覽會更是強弩之末疲態盡顯。在這個背景下,“改造歷史”作為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稱得上是突出重圍,使當代藝術市場進入了“巨型展覽時代”。

然而,環顧今天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不難發現學術仍然缺席,批評照樣失語,市場則繼續大起大落忽冷忽熱;再細細考察其中的基本元素,則無論是做商業的畫廊還是做學術的美術館,都還沒有到位。因此,即便這個“巨型展覽時代”已經快速勃起,但會不會重蹈歷史的覆轍而難以為繼呢?卻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