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龍德軒當代藝術展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5-10 13:58:0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自然•不自然——人工與手工技藝的引申價值

生長于上世紀70年代前後的中國年輕人,兒時都有這樣的記憶,我們這些孩子手中的玩具,主要是手工製品,如:彈弓、皮筋、沙包、鏈條槍、青梅與竹馬等;當時富裕的家裏才有新三樣自行車、縫紉機和手錶這些半自動化的家當;生在80年代到今天的孩子記憶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他們的玩具很少有手工製品,大多為遊戲機、電動玩具車、電腦等人工化玩具,而他們的家裏新三樣早已換上了電冰箱、電腦、汽車等人工化工具。這樣短短的三十年的變化使我們離手工製品越多越遠,伴隨我們現實生活領域更多的是數字化、生物化的人工(造)産品:我們穿的是人造革,吃的是轉基因食品,住的是鋼筋水泥,坐的是飛機、汽車,我們的衣食住行逐漸遠離了自然的生存狀態和方式,對手工自然的體驗越來越少,自然樸素的心境也隨之改變,更加難能可貴。這樣的人工化生活方式是怎樣産生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生活方式,人工化和手工技術的關係是怎樣的,它們對藝術與現實的影響是怎樣,這都與我們對“自然與不自然”的認識有著重要的聯繫。“自然?•不自然?”時常作為東方人做事時“對錯、美醜、合適•不合適”的價值判斷標準,引申出當代人如何平衡人工與手工、現代與傳統、科學與人文、物質與文化關係的困惑問題,當然藝術也不同程度的受到影響。

一、自然•不自然相悖相生

“自然•不自然”這裡有幾層含義:1、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對“自然”的融入,如《易經》從而看出“自然•不自然”成為審視人生價值的一個標準。2、在當下現實人工化生存方式對自然界的影響,使世界變得越來越不自然。我們現實再次提示,平衡相悖相生的兩種關係成為迫切的需求,使科學與人文、物質與文化、傳統與現代、手工與人工、自然與不自然雙韌相生,和諧而平衡。

這次當代藝術展中邀請的藝術家一部分以人工化數字技藝表現對人造現象的心理影響,另一部分藝術家則以樸素繁複的手工筆觸對自生心性、修為與情感的表現,當然也有的作品表現出人工、手工情感的相互轉換與滲透。後類作品多以負的方法表現藝術心境,作品面貌及創作特徵似乎靜默不張揚、自然、淡、靜、平常化、非表像,其實是作者達到一定心境後至上而下的狀態(至下而上是一種坐井觀天的狀態,而至上而下是一種坐天觀井的心境,這似禪宗裏入世和出世前後與物感應的區別)。這些作品背後藝術家面對現實感受所表現的靜默心境、作品潛藏的重要力量才是更重要的,也似一種與物感應的“無為”、“無欲”“不修之修”的心態,在這樣一個龐雜浮躁的時代,經歷太多不確定和意識形態的洗禮之後,對樸素、自然新的思考。

未來新的科學技術與道德規範、環境問題成為未來人類面臨的焦點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使人們感興趣和困惑。生物工程和電腦科技的進步引發的“不自然”現象隨之改變著人類的行為與觀念。它是一種重組自然、倣造自然的人工現象。弗洛依德自然的“心理人”模式正在逐漸被新的模式所取代。虛擬人工化、遺傳重組的潛勢正在迅速推進,人類超越達爾文的自然進化説,進入人工改造的大膽領域。自然與不自然思想矛盾正向我們這個時代發起挑戰,這個時代即將成為舊人類尾端和未來開始的交界的時期。

人類在生物學和數字通訊技術方面經歷深刻變革的同時,也是人類依託自然這個載體進行人工改造和征服自然的過程,人類依此逐漸改變人自然的本質和生存方式:即超自然的歷史現象。這些“不自然”的歷史現象必然與高科技技術有關,如:整形外科、電腦感應和基因工程。科學新技術在改造人類的肉體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觀念,人工生命技術、機械自動技術、生化技術、數字資訊化技術以及物理科學技術的發展都形成了超自然的概念。人們與普通的人工流産、人工受精、安樂死申請、轉基因、克隆、變性懷孕、選擇自殺權利等非自然生命的限制都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做為生物體、自然人的生命模式正在被進化的未來人造物系統所取代。

我們生存在一個新的電子時代,從前遙遠的自然時間概念如今已被縮短。例如:收索引擎、網路視頻會議、遙感性行為(裸聊等)、電視現場直播、電子戰爭,使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落,資訊也越來越沒有一個緩衝的時間。世界具有時間結構的同時性,從而加速了社會交替的過程。電子空間與網路世界,更進一步重新構造我們的不自然的時空觀,而這些都越來越遠離人們的原始自然的生存狀態。

超自然思維結構正在發生變化,爆發性的新技術順應了人們非理性的變態心理的解放。隨著現代工業化假造、宗教信仰的缺失,一個非理性的觀點更適合當今這個擺脫烏托邦信仰的不確定世界。人工化倣真,網路虛擬,轉基因混雜等不自然的人類,外表上看上去完美,內心卻是神經質地病態異化,天性淡化,很難自我駕馭。“真實”世界的許多東西事實上已經變成了非自然的假造。伴隨著人造物和複雜的假造物誘使人們被迫接受這樣的世界,“真實”的概念逐漸消失,以往的自然論被淡化,自然成為人們閒暇時間的瘋狂的嚮往。

科學是個雙刃劍,人的思想也是一個複雜的載體,人都有相悖的心理訴求。即對人工化、技術化不自然心理的反彈,則嚮往對於自然原動力、情感、生命思考、時間觀、物化、自然心境這些永恒話題的憧憬,也是對當下經濟消費時代異化人的一種精神補濟。在這個慾望與壓力並存的年代,歷史深度越來越平面化,慾望與現實的矛盾並存,信仰、信譽的缺失與不確定,都滋生了浮躁與精神的茫然:心慌、緊張、恐懼、抑鬱、易煩易躁、工作效率下降,心理疾病越來越普遍,自然靜心亦成為新的心靈需求,猶如我們城市人們對田園的渴求,休閒、旅遊、瑜珈、心理醫療必會成為精神需求。“超自然”就是在不自然的同時,更要依託“自然”這個裁體,這樣才能使人類未來長久的良性的發展。

二、人工與手工現象的關係

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和人工化改造的過程中,在三個領域的爭議最大,也觸及到人類目前和未來的生存價值觀和倫理觀趨向,這三個領域是:物理科學領域的時光機器;數字技術領域的虛擬人的實驗(利用真實人體標本進行切片掃描,再用電腦合成三維虛擬人,可用於手術平臺模擬、處理危險的物理生化反應實驗)和生物科學領域的克隆人技術的實驗。這三個領域目前後面兩個項目接近實現的邊緣,這幾個領域的實現對於人類的積極作用大家都熟悉,然而也將引發人類多方面的爭議:人工時光機器進入者,可能會對歷史和未來進行干預,引發邏輯和倫理關係混亂,因此國際學術界提出平行宇宙理論來解決這種恐慌;克隆人的出現也可能引發倫理危機,目前各國將治療性器官克隆與克隆人分開,禁止克隆人。人工化的快餐、扁平、假造和模式化需要手工的、邊緣的、樸素的思想來平衡,有時必須用自然引導科學和哲學的總源。人工化、工業化帶來的城市化進程使人們越來越遠離自然,未來城市也開始了山水文化的規劃,平衡自然的心理回歸。

舉例人工化生物克隆技術引發了對傳統倫理(順應自然)判斷標準的不確定,這時就要以手工、宗教、人文、情感的思想來平衡唯科技主義的發展。生物時代目前最受爭議和高端的人工技術就是克隆人。克隆技術以無性複製生命為突破口,改變了人類自然遺傳生産和倫理關係。

西方:

1952年西方利用克隆技術克隆出蝌蚪

1997年英國克隆出克隆羊

1996年美國克隆出克隆猴

中國:

20世紀60-70年克隆出鯽魚後又克隆出羊、牛、鼠

2002年克隆牛成功産下後代

2001年中國在鼠背上克隆出人耳

克隆終極目標是克隆人和人體器官

 

     1   2   3   4   5   6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