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勢橫溢的表現主義風格
“氣”是中國古典藝術中,一個無可名狀卻又無處不在的藝術現象。在中國傳統審美中將其稱之謂“氣韻”,且排在“六法”之首。用現代人的審美觀念來看,似乎可以當作一種被“詩化”了的意境來解釋。筆者以為“氣”應該是瀰漫在藝術家作品中的一種氛圍和境界。而蔡玉龍現代藝術的特點就在於它的橫溢之“氣”,這種“氣”被他富有動感的線條表現得激情四溢,有一種旋轉騰躍的律動感。
這種由“氣”産生的律動有時像綿綿的太極在宣紙上自然流淌,宛然一股清氣飄逸在整個作品裏;有時又洋溢著令人亢奮的激情,這樣的藝術表現形態由此構成了蔡玉龍作品表現主義的基本風格特徵。
所謂表現主義,簡單地説就是強調藝術家主觀情感的表達,主張對普遍人性的關注。我們從蔡玉龍作品裏不難看見:那些神奇的線相互間自由穿插與交織時,仿佛有一股脈流在你胸中涌動,激起你情感的波瀾,從而幻化出清新而綺麗、遼闊且幽深的藝術境界。看蔡玉龍書寫于07年的六聯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作品,就會有這種“由線生情”,再“由情生境”的視覺情感的産生,作品既暗含逶迤委婉的情韻,又迸發出一種盪氣迴腸的豪情。
二、人文主義的悲憫情懷
悲憫是一種情懷,也是一種意識。那麼怎麼解讀這種隱匿在作品背後的人文主義情愫了?這是自然顯現在藝術家作品中,一種被視覺化了的的情懷,它所蘊含著的“仁愛”和“慈悲”體現了藝術家對人性關愛的普世精神;而“精神”則是藝術家作品的靈魂和思想。蔡玉龍作品中的“精神”,只能通過作品的情感波瀾來傳遞和顯現。從蔡玉龍漫長的從藝道路來看,他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藍本,在長年累月的書寫中觀照著生命,也觀照著自我的本性,這其實是一個修煉的過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作為佛教文化的經典,體現了人性中大愛和至愛的精神。蔡玉龍把自己的悲憫之心注入到他的作品中,使得他的作品達到了某種精神層面的高度。這就是為什麼他的作品總能在豪爽遼闊之中不乏清新圓潤之氣、總能引發我們的情感共鳴的原因。鋻於他作品抽象化的特點,我們確實難以一言蔽之的,對其作品進行簡單的文本歸位,但蔡玉龍作品閃爍著的思想光澤卻是無法掩飾的。
蔡玉龍之所以能在筆與紙的天地裏彰顯藝術的本質,説到底是由他的藝術態度決定的,他是站在人性和生命的高度去駕馭藝術的。這樣的藝術的態度,就自然形成了蔡玉龍藝術“氣勢橫溢與悲憫情懷”疊加的藝術特色。
這是一個人的心使之然,這由此形成了他的藝術“心境”。
文/ 蔣正根
2010年1月于浦江東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