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藝術-系列4:紅女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2-09 14:00:19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展覽

  2006 國際小組展 想像畫廊 / 北京,中國

  2004 “Group360” 國際小組展 想像畫廊 / 北京,中國

  2003 “消殘”展 日本大使館文化中心

  “消殘”展 劉福田工作室 / 北京,中國

  1998,1999 水墨畫展 京都造形藝術大學展廊廳 / 京都,日本

  1997 當代日本藝術展 / 巴黎,法國

  1993-1996 日本畫展(每年)京都造形藝術大學展廊廳 / 京都,日本

  個人展

  2006 “souliness”展 / 想像畫廊 / 北京,中國

  2002 “眼睛來看的景色”展“咖啡館”畫廊 / 沖繩,日本

  1997,1999-2001 “眼睛來看的景色”展 / Haneusagi畫廊 / 京都,日本

 

  陶艾民 (中國)

  《女書》水墨裝置+錄影

  作者:陶艾民

  材料:線裝書、舊搓衣板、白色展櫃、亞克力透明罩

  錄影:由不同年齡的女性的手搓洗衣服的鏡頭剪緝組成。(3:20)

  尺寸:320cm×320cm×80cm

  創作時間:2008年

  《女書》作品説明:

  《女書》八角的擺放形式來源於江永女書的一種書寫樣式,一篇文字中心部位常常手繪一個八角形花卉圖案,這種形式在文字史上是唯一的。“八角花”圖案來源於八卦圖案。它體現了吉祥、地域、女紅的文化色彩。而花本身也隱喻和象徵著女性!

  在女書的內容中,運用中國女人用來洗衣服的搓衣板製作的拓片,它吸取了中國水墨的語言,呈現了人類手工留下的不同印記,女書拓片採用的方法是用傳統拓碑的方式製作的,每一頁拓片所呈現的斑駁的痕跡,與遠古時代的書法石刻所顯示的在時間的磨礪下歷史滄桑變化的視覺語言不徑相同。它把日常生活用品——搓衣板,印在每一張書頁上。它所呈現的是一種歲月流逝過程中遺留下的印跡,如書寫般反覆的搓洗形成了各種抽象而豐富的“文字”。它不同於一般的文字,這是一種關於生命的語言,需要我們用心靈去閱讀。

  批註部分的書寫,採用世界上現存的唯一的女性文字——江永女書。它起源於湖南江永,是女性之間傳承的一種神秘符號,字體呈菱形,剛硬傾斜,暗藏銳氣,靈感來源於日常生活符號體系的啟示。她們把文字作為抗爭命運的工具,通過同性間的交流,傾訴,表達,得到心靈的解脫,書寫出自由的靈魂,創造了一個獨特而隱秘的女性世界。體現了女性獨立的生命精神和頑強的生存意識。

  《女書》作品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敘述女人的歷史,象徵了東方女性的特質。當這樣的文字在逐漸消逝或被現代文明替代之前,它們不會就此終結。女性的精神力量和人性之美,將不斷照耀人類的歷史。

  《女書》作品參展情況:

  2008年6月《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展》北京墻美術館

  2008年7月《進行時》女性藝術展 北京798木真了美術館

  2008年9月《墨非墨--中國當代水墨展》,深圳美術館,深圳,中國。

  2008年11月《2008水墨新銳年展》北京798橋藝術空間

  2008年12月藝術中國,今日美術館,北京,中國。

  2009年5月Kimmel Center,費城,美國。

  關於《女書》作品的評論:(A Review of the work by Jia Fangzhou)

  《 女 書 》:女 性 文 化 的 象 徵

  賈 方 舟

  自2005年以來,陶艾民以搓衣板為母語,已連續做過四個裝置作品——《女人河》、《女人經》、《一個女人的長征》、《出水文物》和一個以《水語》為題的水墨系列作品。去年年末以來,她又以搓衣板為原版,用拓印的方法和傳統線裝書的形式創作了一件題為《女書》的作品。

  《女書》的創作思路源自《女人經》和《水語》。《女人經》是用幾十塊搓衣板連接成一部類似“竹簡”一樣的大書,藝術家將搓衣板想像成有文字可讀的竹簡,然而《女人經》除了書名和她撰寫的簡短“前言”,全部“書”中再沒有一個字。但搓衣板上那些快被磨損的瓦楞和鱉裂的痕跡就是“用生命和歲月搓洗出來的‘文字’”,而且是用生命書寫的“文字”,是更具有人生底蘊的“文字”,是可以直觀的生命語言。之後,陶艾民又嘗試將宣紙鋪在一排搓衣板上,或拓印,或揮灑,在水墨的自然滲化中凸顯出搓衣板的斑駁痕跡,以《水語》命名的這一系列作品,是她對這個現成的生活物件向水墨語言轉換的最初嘗試。

  當她想到用線裝書的形式來顯現搓衣板所固有的生命語言時,又想到與“江永女書”的結合。這樣,她從搓衣板中發掘出的生命語言,與江永婦女所創造的符號語言十分自然地匯流在一起。她為此而特地跑到《女書》的發祥地湖南江永縣普美村去尋訪女書的傳人。而對女書這一獨一無二的文字的理解,如她所説,“它的特有形式,陰柔中暗藏著銳氣,尖而斜的字體仿佛將矛頭指向天空,發出另類的聲音。它是一個個獨立而嚮往自由的靈魂,它為我的《女書》增添了神秘氣息。既含蓄而又深邃,呈現的完全是一種不可閱讀的一種視覺語言”。

  陶艾民曾經寫過一篇《一個女人獨自尋找女人的故事》創作談。講述了她收集、創作這些作品的過程。而《女書》這件作品可以説是她以搓衣板為母語的三年創作的一個總結和提升。我曾這樣評論:“這個小小的生活對象本身,已經積澱了多麼豐厚的人生內涵!它本身已經是一件完美的藝術作品——因為它是用女人一生的經歷磨礪出來的一個生命的‘物證’”。現在,藝術家又通過這種極富傳統文化氣息的線裝書形式,將這個普通到不屑一顧的生活用品提升為一種富有象徵意義的女性文化!從而強有力地呈現出“永恒之女性”(歌德語)這一偉大母題,並藉以實現藝術家“重塑女性精神”願望。

  西安藝術研究所:佟玉潔評論

  陶艾民的作品《女書》,格局之大早已超過了作品本身。應該説《女書》的視角應該是人類的視角、人性的視角,是以人類的視角、人性的視角來關注女性問題、社會問題,她的價值取向應該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問題、文化的問題,而不是個別的女性問題。亞裏斯多德在他的《政治學》中將男性定義為公共性,女性定義為私密性。女性的私密性是性別身體的環境政治學,如女性的生孩子,做家務是性別身體的環境政治學的價值體現。洗衣板的工具性暗合了女性身體它不僅揭示了女性文化地位的尷尬,與此同時,也暗示了“男書”工具的御用性。的在父權文化中所具有的工具性。陶艾民的作品《女書》,具有一種人類大悲劇意識,其中,工具性與人性的尖銳對立,加深了歷史的反思和文化的反思。在有著幾前年封建歷史的中國,強權政治統治下的中國人民已經形成了服從的心理,這種服從性不僅是一種奴性,而且是喪失了人性的理性工具。陶艾民的《女書》的不可解讀性,與中國古代為歷代王朝撰寫歷史的“男書”(史書)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它不僅揭示了女性文化地位的尷尬,與此同時,也暗示了“男書”工具的御用性。二者殊途同歸對中國歷史上的人性缺失具有著同樣的警示作用。人性有著更豐富的文化與政治的訴求。

  陶艾民

  1974年出生於中國湖南

  1999年畢業于福建國立華僑大學藝術系

  2001年結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壁畫係助教進修班

  現生活于北京

  個展:

  2006 《一個女人的長征》個展,798長征獨立空間,北京,中國。

  2001 《自言自語》個人畫展,中央美術學院通道畫廊,北京,中國。

  聯展:

  2008《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榮獲蕭淑芳藝術提名獎

  藝術中國博覽會,北京展覽館,北京,中國。

  《進行時—2008﹒放飛藝術邀請展》,鳳凰美術館,南京,中國。

  《未來的天空》,今日美術館,北京,中國。

  《墨非墨--中國當代水墨展》,深圳美術館,深圳,中國。

  Kimmel Center,費城,美國。

  《多重現實》,F2畫廊,北京,中國。

  《進行時,女性》,798木真了藝術館,北京,中國。

  《長征資本—視覺經濟》,798長征空間,北京,中國。

  《2007•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展》,墻美術館,北京,中國。

  2007 《變異》,Sepia International畫廊,紐約,美國。

  《水墨新銳》,炎黃藝術館,北京,中國。

  《她SHE》,798藝術藝術區3818畫廊,北京,中國。

  《正在建設中》中國當代藝術展,休斯敦藝術節,休斯敦,美國。

  《上苑女藝術家作品聯展》,炎黃藝術館,北京,中國。

  《環鐵國際藝術展》,環鐵藝術區酷房藝術營,北京,中國。

  2006 《2006•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展》,中華世紀壇,北京,中國。

  2005 《漢字藝術大展》,中華世紀壇,北京,中國。

  《體溫.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中華世紀壇,北京,中國。

  奧爾堡北日德蘭藝術館,丹麥。

  2002 《七日風景》,國際藝苑,北京,中國。

     1   2   3   4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