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履生:基於媒介的創新對傳統藝術的認知有所突破

時間: 2015-07-29 | 片長: 00:08:33 | 來源: 藝術中國

首頁> 視頻> 專訪

2015年7月10日至7月22日,2015“中外藝術家泉州對話”在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成功舉辦,來自德國、英國、美國、加拿大、荷蘭、義大利、西班牙、日本、中國9個國家的28位國際知名學者、藝術家重聚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在德化瓷的産地——德化縣以陶瓷為載體,與中國千年制瓷歷史對話。

本次活動主題為“回歸與啟航”,“回歸”代指各國藝術家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再度回到東方起點泉州,回歸德化瓷的故土,與蘊含著中國傳統精髓的千年制瓷歷史進行對話,探討中國的陶瓷傳統在當代轉化的可能性;“啟航”則是指從陶瓷製作傳統再出發,在當代語境下,各國藝術家通力合作,以當代性創新的方式激活傳統。陶瓷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貿易品與文化傳播使者,在今天成為另一個維度上的媒介,引領我們深入探討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推動世界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理解與贊同。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接受藝術中國採訪,在採訪中,陳履生副館長説“:這一次中外藝術家泉州對話來到萬旗藝術中心,一起面對具有中華文明特徵的、中華歷史最悠久的文化——陶瓷文化,大家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一種感覺。顯然中國藝術家和外國藝術家的考慮可能不太一樣,但是以陶瓷為媒介的這種對話應該説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把大家組織起來,來到這樣一個古老的瓷都,面對陶瓷業的新的發展,用新的形式、新的方式,創作自己的作品,應該説是出於意想之外的成功,因為大家每天早晨期待頭一天的創作的感覺,就好像看到自己的孩子出生一樣,那種期待,那種驚訝,那種讚美,都讓人感覺到陶瓷藝術的魅力無窮。因為確實,我們在陶胚上,不管是寫還是畫,還是做一些雕塑或者裝置等等,最終它都要經過窯的燒造,有了溫度之後的變化。這種變化,不是我們想像中的變化,它是完全預想之外的。所以我們看到那種特殊的窯變,以及特殊的那種感覺,那種光潤的感覺,都讓人感覺到。現代瓷業發展過程當中,結合於當代藝術的發展,結合各自在傳統媒介當中已有的經驗。這種轉移不僅是一種媒介的轉移,更重要的是一種新的方式,這樣一種基於媒介的新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來説,突破了以往的局限性,突破了以往的經驗、認知,而打開了一扇新的視窗。這個新的視窗是通過窯變之後來獲得的。所以我們看到,這一個團的中外藝術家不同的創作,所顯現的成果,就能夠表明這一次的活動是成功的。

我跟其他藝術家可能有所不同的是,我是有目的而來的,我9月13日在廣州要做一個書畫和攝影的系列展,為了這個系列展,我有必要來創作一些新的品種,以豐富這個展覽。所以,這次有了這一個燒瓷的機會,把我在書法、繪畫等方面的積澱,通過新的媒介表達出來,它對於我的廣州展,我想是加分的。比方説我廣州展的原來的書法都是寫在宣紙上的,是傳統的樣式,這次有了近三十件寫在瓷器上的作品,雖然和紙上作品在內容上有相似之處,因為我一直是為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這是我主要訴諸的內容,把這些內容在陶瓷上表現出來的時候,它的這種飛躍,我想已經不僅是豐富了我的個人展覽的問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會給公眾帶來一種普及中華文化的新的方式。

中國的藝術家都可以用陶瓷這樣一種媒材,只不過這種媒材在運輸上有諸多不便,做一些大型作品肯定有它的局限性,但是我們可以往精緻化方向發展,做得很精緻。當然,陶瓷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它和藝術的結合是一個方面,怎樣和藝術結合又是另外一個方面。在這兩個方面來説,我們的古人有很多傑出的創造。我想從陶瓷産生的時候開始,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有了簡單的釉的漢代,後來歷經發展,中國的陶瓷成為中國這個國家的代名詞,這就説明一個問題——就是陶瓷的表現力不僅僅是因為某一個圖案或者某一個造型,我想更多的是器用的問題。因為這個器物,在實用的過程當中得到了傳揚。我想中國的瓷器最早傳到歐洲之後,帶來了歐洲的瓷業的發展,我們通過台灣海峽,我們到了瑞典、丹麥,又到了英國、德國,很多歐洲國家現在的瓷業都有很好的創造。在藝術中的應用不是説沒有,當代藝術中也有,但是其中主要是因為燒造的問題,可能有一些不方便,它不像其他的媒材,隨便拿出一個最簡單的作品,比方説杜尚《小便池》,小便池就是陶瓷做的,現成品,拿來很容易,但是我拿來一個新的器物去創作的話,我要去燒造,燒的過程當中會出現問題,會裂,或者運輸當中會損壞,等等。但這都不是核心問題,現代技術發展的很快,很多的手段都能解決這些問題,只不過是當代藝術家們可能不是太擅長運用陶瓷,因為畢竟陶瓷的不可把握性的特點並不是所有藝術家都可以熟練掌握,顯然很多藝術家可能用不銹鋼、石頭等其他東西,可能更容易把握一點。”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