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聲音

陳履生:私人美術館應得到社會支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10-21 09:47:48 | 文章來源: 鳳凰藝術 

近期油畫家常青4幅一組的油畫作品《閱兵》,以1.1億元高價拍出。雖然破億高價在業內引起轟動,但《閱兵》所代表的紅色革命題材藝術作品,長久以來關注度較低;和“傳統書畫”、“當代藝術”作品長期領跑藝術拍賣市場的現實相比,形成強烈反差。

收藏家劉益謙、王薇夫婦自2003年起開始收藏紅色經典作品,其收藏範圍涵蓋了油畫、版畫、雕塑等多種藝術形式;在展現新中國主題美術創作發展歷史的同時,也保存了那段歷史時期的珍貴記憶。在龍美術館舉辦的“革命的時代:新中國建立65週年紀念特展”中,這些珍貴藏品逐一亮相。

唐小禾作為參展藝術家之一,他認為紅色題材創作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深刻記憶。他説:“這些作品體現了我們國家和民族的記憶。他非常真誠的非常真實的他表現了我們那個時代的生活,表現了我們時代的按照現在説話是正能量,我們那個時代的正能量,從中國美術史,從世界美術史來看,這些作品他是不能替代的,不可能再重生的,所以我認為呢,非常的寶貴。”

中國擁有數千年收藏曆史,無論是宮廷收藏還是民間收藏都已經自成體系,而收藏進入現代社會後,如何與公眾進行分享與交流,一直是客觀存在的難題。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則認為,和歐美國家的藝術氛圍相比,中國公立博物館歷史較短,民眾尚未養成走進博物館的習慣。他表示:博物館的這個與公眾的關係,與城市的關係一直困擾著我們這個社會,因為我們這個社會給予博物館發展的歷史、美術館發展的歷史存在的時間不是很長。所以呢,我們公眾並不習慣去博物館,到博物館去接受新一輪的教育。因為成年之後,大學畢業以後,好像教育就已經完成了。實際上新一輪的教育應該是基於從博物館開始,博物館是從小到老的一輩子的一個課堂。但是我們中國的公眾,包括中國的藏家也不習慣於把自己的藏品與公眾分享。

當談及藏品化私為公這一議題時,陳履生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同時表示私人美術館應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援。他説:藏品怎麼化私為公,怎麼變成與公眾分享,需要一種境界,需要一種精神來支援這樣一個行為。當然,一個博物館的建立,美術館的建立需要一個巨大的財政來支撐它,如果沒有一個財政支撐,徒有一個理想,也是徒勞的。所以既有財力,又有理想,同時又有境界這樣的藏家,我想應該得到我們整個社會的尊重,社會各界都應該支援像這樣的民營的美術館的建立。因為它對城市,對於這個城市的公眾,都有積極的意義。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