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宮一樓走廊實景(c)版權Rmn-Gp 攝影Franck Raux
我們輕裝去看魯本斯(Rubens)、布拉克(Braque)或畢卡比亞(Picabia)的展覽,走出博物館時卻滿載而歸:或戴上埃及式的手鐲、印有畢加索作品的手錶,或是購到一條繪有蒙娜麗莎圖案的餐布……在法國,購買藝術衍生品留念仿佛已成為看展必經的一道程式。逢節慶期間,博物館(美術館)內的藝術品商店更是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從盧浮宮到蓬皮杜中心,如今每間文化藝術機構都設有各自的藝術衍生品商店。並且也很難想像某間博物館或美術館不設立其藝術品商店。在法國,博物館(美術館)商店最初感受到藝術周邊紀念品市場欣欣向榮的時光是上世紀80年代。上世紀90年代,受全球金融風暴影響,各藝術商店銷售量一蹶不振。但在同時期,博物館商店的紀念品種類和風格有了長足的發展。從最基本單一的藝術品複製縮小件,發展到以藝術品為靈感,多元化的設計品。“藝術衍生品”的概念由此而來。
1992年大皇宮博物館舉辦的特勞斯勞德雷克(Toulouse-Lautrec,著名藝術家及海報創作者)回顧展為法國藝術衍生品市場打開了一個新紀元。至此,設有附屬商店的文化藝術中心均展開了藝術市場分析和藝術衍生品設計開發。為確保藝術衍生品的版權和銷售渠道的通暢,法國國立博物館以及巴黎市立博物館成立了聯盟機構:RMN(法國國立博物館聯盟)和Paris Musées(巴黎博物館聯盟)。蓬皮杜國家藝術和文化中心將其藝術衍生品的設計開發授權給法國巴黎春天設計中心(Printemps Design),後者的競爭對手“老佛爺”(Galerie Lafayette)則拿下了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的藝術衍生品設計開發授權。無論是聯盟還是獨挑大梁,都需要完成詳盡的市場分析,了解目標消費群體的消費習慣、消費行為、消費心理;同時確保産品時效方面與展覽緊密聯繫。以達到建立品牌,形成規範的體系和標準,甚至讓附屬商店成為博物館(美術館)吸引力的一部分的目的。
儘管文物複製縮小件如“米洛的維納斯(Vénus de milo)”、“勝利女神之翼(Victore de Samothrace)”等衍生品的銷售量依舊排在RMN各附屬商店銷售前十的位置,但在法國,單一的複製藝術品已不再是藝術衍生品開發的潮流。藝術衍生品設計師Pascale Brun d’Arre説:“藝術品複製縮小件只是原件蒼白且劣質的倒影,因為大部分原件當時的製作工藝現如今已失傳。”而今藝術衍生品更著重強調創造性。巴黎博物館聯盟藝術衍生品銷量冠軍是蜜蜂酒杯,設計源自拿破侖帝國徽章上那只金燦燦的蜜蜂。選擇拿破侖一世的象徵物作為創作靈感,蜜蜂酒杯從1997年投入市場起,共售出800多萬隻!原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附屬商店負責人Jean-Dominique Lèze補充道:“藝術衍生品的設計要與時俱進,我們會選取作品中的某件擺設、某個造型,改變一下比例,甚至調整原本色彩,終將古典(現代)藝術品的元素插入到符合當代大眾的審美需求的設計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