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設計師,你是怎樣做設計的?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12 12:58:22 | 文章來源: 視覺同盟 戴力農

 

研究使用者,研究設計

我們的設計已經離開使用者,走得太遠太久。也許,我們的設計師也可以這樣做設計:在設計之前,了解和研究使用者;在設計之後,請使用者幫助我們作測試,提供反饋建議。一些來自美國伊利諾理工大學(IIT :Institute of Illinois technolegy)的設計學院( Institute of Design,簡稱 ID)的設計教育方法引起我們的注意。ID是全美第一個工業設計博士點的學院,它是北美最勁的高端設計研究所。他們致力於“用戶研究”,並將一種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人種志”引入到設計界,這是一種基於對真實使用者的研究。人種志(也譯為“民族志”、“俗名志”),其英文對應詞為“ethnography”。其中ethno意指“一個民族”, “一群人”或“一個文化群體”(陳向明,民91)。而graphy是繪圖,畫像的意思,所以,Ethnography的意涵便是“人類畫像”,並且是一種同一族群當中人們“方向或生活”的畫像(Wolcott,1997)。Ethnography 原為社會人類學者以參與觀察的方法,對特定文化及社會蒐集製作資料、紀錄、評價,並以社會或人類學的理論,來解釋此類觀察結果的一種研究方法(劉仲冬,民85)。人種志是人類學者主要的研究方法。它包括最初的蒐集資料和而後的資料整理。對於設計來説,我們可以很好地學習人種志的收集資料的方法,然後也可以同樣地借鑒人類學家的整理資料的方法。人種志的收集資料主要包括觀察法、訪談和其他常見的問卷法等。後期資料整理常用的方法是個案描述、比較法、歸類法等。這些的描述和説明將成為其他設計師或甲方了解使用者情況的一種途徑,並且也用於表達設計師的個人觀點和理論依據。人種志中的觀察法主要包括參與性觀察與非參與性觀察。在對目標者的觀察中,研究者可以完全以旁觀者的身份進行觀察(非參與性觀察),完全不告知目標者他正被觀察,從而得到十分真實的現場資料。研究者也可以完全以真實的群體成員的身份出現(參與性觀察),在參與過程中捕捉最真實現象和目標者最內在的想法。這兩種觀察可以避免“觀察者效應”(人們一般會在得知被觀察時表現得不同於平時所為)。設計師可以使用的訪談法主要的是深度訪談。這類訪談比較適用於驗證一些設計假設。深度訪談使得訪談者可以隨時在訪談中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和觀點,並追尋直到形成結論。人種志要求設計師不同程度地參與到使用者的真實使用中去,在自然的情景下觀察並收集素材,以描述性方式記錄資料,從而推斷出結論。因此設計師使用人種志的研究不僅能保留大量豐富具體的細節,也同時具有綜合性和整體性。(戴力農.2006)

在2006年,我們對上海地鐵的使用者做了一些研究,經過幾百次素材收集,數輪數據分析後,地鐵設計系統的本質從紛雜的表像中浮出水面,我們找到了上海地鐵使用者的25種需求,並且將這些層次定義出不同的層次,建立了層次細分模型。這次研究第一次從設計角度全面系統地解析了上海地鐵使用者行為的動機。在這些工作的過程中,人種志的方法被大量地應用。這裡,以其中的一部分內容為範例,説明如何可以通過這樣的研究幫助設計師了解使用者。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