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設計界似乎不太在意功能。如今的設計市場,仿佛如果談功能就和談現代主義一樣落伍老土。雖然我們的設計主流還在奉行如此的金科玉律:實用、經濟、美觀。但是如果你去投標競爭,那評價的標準一定是反過來的:美觀、經濟、實用。至於功能,只要你符合基本要求,沒人會追問什麼。真正受到市場厚愛的似乎是那些所謂的創新,那些所謂的文化隱喻,或者所謂的形象設計。那麼,是否我們的今天的設計就沒有功能問題了呢?是否使用者會自動按照設計師的意圖去使用?是否人們真的會産生良好愉悅的感受?不得而知,因為沒有人想去了解過。現狀是,在現行的各個設計環節中,設計師,既缺乏對使用者的事先了解,也缺乏對使用者事後反饋建議的收集。那麼,我們不禁要問:設計師,依據了什麼信誓旦旦地保證自己的設計功能合理?能找到的答案有三:一是國家規範(如果有的話);二是甲方的任務書(這個簡直就是尚方寶劍。萬一有問題,也是拿甲方的矛戳甲方的盾);三是設計師的經驗(除了有限的工程經驗,也包括設計師的少部分的作為使用者的經歷和大部分的想當然)。沒有一個答案與真正的使用者有關。如果遇到綜合性的系統性的大項目,這個問題就更嚴重了。從一開始,甲方就把本來一個完整的系統,瓜分為不同方向,各設計單位各作各的,互相無關。比如一個地鐵站的設計,建築是建築設計院的事,室內裝修是裝潢公司的事,標識系統是平面設計師的事,設施是器材供應商的事,列車是列車廠家的事,廣告是廣告公司的事,商店是商鋪的事。然而,作為使用者,他們在整個使用的過程中,從來不曾把每件事分開。他們使用的是地鐵的整個系統,包括建築、室內、標識、設施、車廂、廣告、商店等等。我們在上海地鐵所作的調研顯示出這座被評價為很現代、很方便的地鐵存在諸多問題:有人在車廂向站臺張望,哪都看不到站臺上的站名標識;有人走了無數遍同一個車站,還是會跑錯出口;有人在擁擠的站臺上被人擠下隧道;有人天天乘地鐵,幾乎沒有坐到過座位;有人在出站時,拿著車票到處刷不過去(上海地鐵的車票進站時是刷卡檢票,出站時是插入槽口檢票,不熟悉的乘客經常發生錯誤),造成排隊擁堵;有人吃力地拖曳大行李走下樓梯(上海地鐵有的站沒有下行自動扶梯);有人衝著隧道給小孩把尿,有人在車廂裏亂扔垃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