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正在如火如荼地舉行著,各地藝術家紛紛慕名關注,批評人和學者也相繼發表有關雙年展的不同見解。當代藝術家對威尼斯雙年展是怎樣的觀點呢?7月4日,藝術中國邀請曹萍、金鋒、邵逸農三位當代藝術家對有關55屆威尼斯雙年展的話題展開討論,談話中三位藝術家各抒己見,不同觀點中有著別樣的交流和碰撞。

曹萍:第55屆雙年展百花齊放,為多元的文化藝術提供了同一平臺

作為當代女性藝術家之一,曹萍以歷史的眼光和文化的視野,分析了55屆威尼斯雙年展的特殊之處。她認為本屆雙年展與2005年中國館第一次在義大利展出時相比,在藝術風格和藝術理念等各方面均有著較大的突破。呈現出百花齊放和百科全書式的樣態。以往各屆的威尼斯雙年展多以歐美為中心,各國展館側重國家身份的展示,有著比較單一的學術方向標,然而本屆雙年展卻有著令人驚奇的效果,除了歐美藝術以外,亞太文化、原生態問題等在以往被認為屬於邊緣性質的文化也得到了全面表現,體現出多元化的展覽趨勢。雖然各國展館之間仍然有著較大的不同,比如美國館的作品側重的是在新的科技資訊背景下對新的藝術手段的探討及應用,而中國館更多地運用過去30年來的藝術探索成果,相對於美國館來説有更多對過去的反思,表現出對自我藝術定位的懷疑和執迷。然而,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為世界多元的文化提供了一個共同的展示平臺,相互之間逐漸取消了過去中心與邊緣的差異性和對抗性,體現出當今世界藝術地域界線的消弭。曹萍認為中國館的展覽佈置和相關作品較好地體現出了東方特色,優雅的環境、分割式的建築以及參展作品均體現出了一種東方式的寧靜和審美,這在以往各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館中是未出現過的。

金鋒:中國館作品有意拉大差距,以“亂”呈現中國藝術生態

金鋒認為在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中,中國的平行展規模很大,與以往相比更多地突出了中國象徵。針對有關參展作品,金鋒認為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館的參展作品之間有著較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甚至説是策展人有意拉大的。金鋒認為,這種藝術取向上的差異使得所有中國參展作品呈現出雜亂的狀態。“各種藝術之間不可能有默契,”他説道。不同的藝術均反叛一種固定的標準,中國當代藝術的真實生態正體現在一個“亂”字上。針對自己的參展作品《哭孔子》,他認為參展作品遭眾議甚至謾罵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果不去現場參觀,僅憑媒體的報道是無法感受作品創造出的觀者跟孔子的獨特關係的。與以往各屆威尼斯雙年展相比,本屆雙年展的神秘性消減,參展藝術家在心態上也顯得更為平和。

邵逸農:中國藝術潛藏著別樣的能量,未來世界藝術是中國的

同樣作為本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參展藝術家之一,邵逸農用幽默而風趣的比喻,談起自己對中國參展作品的看法。與雙年展其他參展國家特別是歐美國家相比,中國參展藝術家憑藉著一定的自信心,奉行獨特的“人海戰術”。歐美參展國家的參展作品注重的是精益求精的藝術效果,而中國參展作品在整體上是先求量後求質,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參展藝術的相形見絀,而是體現出中國藝術發展的某種獨特性,中國藝術中有著一種獨特的能量,未來的世界藝術是屬於中國的。邵逸農認為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中不同國家的參展作品體現出文化上的巨大差異性,而這種差異性正是世界文化豐富性的體現。此外,當今資訊技術為每一個藝術家提供了一種“超視距”的力量,每個人都可以了解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文化資源,如何利用這種共同的文化資源找尋併發展自己,是每一個當代藝術家需要不斷探索的重要問題。

談話中三位藝術家的觀點雖然側重點不同,但都提到了55屆威尼斯雙年展體現出來的藝術多元性和差異性特點。這體現出當代世界藝術的一種分離和分化狀態,正如曹萍在沙龍中説:藝術的發展總是符合一定的歷史發展規律,在分與合的辯證演化中不斷突破和發展自己。(文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