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生活 > 音樂

2012中國唱片業盤點—唱片業輕唱片 演出業是支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2-24 16:00:39 | 文章來源: 鳳凰網娛樂

實體唱片——沒有更好,也沒有更壞

和動轍唱片銷量上百萬的時代相比,現在的音樂産業,顯然已經對這種傳統媒質不抱希望了。在整個2012年,銷量超過十萬張的專輯,也就是“五月天”、羅志祥、李宇春等少數幾個歌手做到了。即使是像林宥嘉《大小説家》這樣擁有很好口碑的品質專輯,都遠遠未到十萬的銷量。不過,考慮到羅志祥往往有一張專輯推出多款封面,而他的封面也經常照單全收的傳統。這種非音樂化而更像是禮品和紀念品化的銷售,也真不值得音樂産業有啥可自豪。音樂産業需要歌迷實打實的花錢支援,但一旦陷入非理性的粉絲瘋狂消費,同樣也不是音樂産業同仁們想要的結果。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左小祖咒的影響,2012年的實體唱片定價,也達到了一個歷史性的高度。即使是網店的平價銷售,國內唱片的定價,也普遍高於30元。像李泉的《天才與塵埃》專輯,在京東商城更是超過了70的售價。而在九年前,他的《2046》專輯才不過售價15元。一些獨立廠牌發行的唱片,同樣動轍就是80和100。不過,由於市場的細化,很多歌手的專輯雖然銷量不算太高,但因為利潤空間的巨大,還是讓實體唱片不至於張張血本無歸。像張瑋瑋《白銀飯店》這種看起來小打小鬧的專輯,事實上在銷量上卻並不比一些二、三線主流歌手低。而且由於投入成本的低,甚至還有營利空間。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其實現在的實體唱片市場,也是用替八、九十年代的泡沫還債。很多時候,這才是音樂産業一個比較正常的投入與産出比。同時,這也是2012年越來越多獨立廠牌和中型廠牌,開始和以前的“四大唱片”分庭抗禮的原因。

主流、獨立各有市場

雖然周傑倫的專輯要到月底才發行,但即使他還能順勢成為銷售冠軍,也改變不了周董無法再用音樂改變一個時代的結果。至少,在“中國風”之後,中國流行音樂已經沒有再出現過一個指標化的行業風潮。

這一點倒是和國際音樂市場無形中接軌了。看看今年“格萊美”的提名名單,Frank Ocean、Gotye、Fun.等大量獨立歌手和樂隊的出現,已經越來越有衝擊主流音樂的勢頭。2012年的中國流行音樂同樣如此。張韶涵、S.H.E、梁靜茹、王心淩、蔡依林等一線主流歌手的專輯,即使有細節的變化,也都缺少大格局的驚喜。

而隨著前幾年多元化音樂市場的培育,大量歌迷口味化的分流,也使得今年像吹萬、賭鬼、玩具船長等獨立樂隊的音樂,有了很好地市場受眾和口碑。而獨立化的製作思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主流音樂圈。林憶蓮的《蓋亞》,就是一張完全告別主流工業模式的專輯,也獲得了相當好的口碑。在市場基數已經不可能再創造百萬銷量的今天,其實左也賺不到大錢,右也發不了大財,倒不如放開手腳大幹一場,反正再壞也不能更壞。所以,未來的音樂産業,主流的非主流化,肯定將會成為一種常態。

數字音樂依然還在襁褓

今年11月,京東商城突然宣佈數字音樂業務上線,這也是國內B2C首家推出數字音樂下載業務的網站。當然,京東音樂對市場的觸動,顯然沒有達到它們當年在圖書、電器等領域,給予相應行業的地震效果。

事實上,在現有版權制度不夠健全,非法下載屢禁不止的大環境下,讓一家B2C網站去改變音樂産業跨世紀的轉型,顯然有些勉為其難。其實不僅僅是中國,整個全球目前都沒有找到一種可以代替傳統實體唱片的新介質替代模式。即使是已經算是比較成功的iTunes和Amazon,也不過就是用數字的方式,來對接傳統的銷售模式而已。

而國內的數字音樂産業,在2012年,則依然還是處於任人宰割的處境。由於在數字平臺沒有發言權,所以只能任由電信、移動等平臺商任意分配利益。而習慣了免費下載的龐大音樂用戶群,更在一時之間很難接受收費下載的消費模式。所以,現階段的音樂産業,也只能更多依靠數字産業來烘託人氣,已經很難以傳統的一售一賣形式,直接從音樂産品獲利。

神曲都靠網路影視

儘管被“鳥叔”的一曲《江南Style》搶了不少風光,但今年國內的流行音樂,同樣也不缺“神曲”。不過,比較遺憾的是,通過唱片公司傳統的推薦模式所推廣的單曲,依然不能夠保證最大限度的大眾化傳播效果。即使是像李宇春、張靚穎這樣的一線歌手,她們的單曲,也很難走出粉絲受眾的局限度。

在2012年的“神曲”中,像《最炫民族風》、《思密達》、《洛天依投食歌》、《你有本事搶男人》和《小白臉》等歌曲,幾乎都得益於網路的推廣。其中,更不乏有惡搞和像《小白臉》這樣無節操的歌曲。而《北京愛情故事》的熱播,不僅讓汪峰的一些舊作得以傳播,也讓侃侃的《滴答》這首老歌煥發新顏,這不得不説是拜影視平臺的推廣所賜,同理的還有通過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大紅的胡夏的《那些年》。同樣通過影視平臺讓音樂産業受益的,就是“中國好聲音”選手們的翻唱,讓許多歌曲因此走紅。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李代沫演繹的《我的歌聲裏》,也讓此前已經有了一定市場基礎的新人曲婉婷,從此更紅。而綜合品質和流傳度,《我的歌聲裏》也可以説是2012年中國音樂産業最紅的一首單曲。

演出市場成營利支柱

今年的音樂節,因為一些特殊原因,導致尤其是下半年的許多戶外音樂節因此暫停,但即使如此,在經過前幾年的高速發展後,今年的音樂節勢頭依然不減,還是演出市場不可或缺的主力軍和演出形式。

不過,今年的音樂節也開始慢慢有了一些細節的變化。一者,前幾年同質化的形象,已經有了改觀,朋克音樂節、國際爵士音樂節等市場的細化,也讓音樂節上在內容上不再雷同。其次,音樂節也不再像往年那樣一味求規模,而是有更多的中小型音樂節,慢慢在2012年成了主流。再者,音樂節的檔期也不再局限于五月和十月的兩個黃金周,從三月的廣州白雲時尚音樂節、330金屬音樂節,到十一月的上海白色時尚音樂節、成都汽車音樂節,完全做到了在春夏季三個季節,季季都有音樂節。

而在大型演出市場,也從以往比較單調的港臺歌手巡演,也開始遭遇到了走概念化的品牌演唱會的挑戰。除了延續之前“怒放搖滾演唱會”的深圳站依然反響強烈之外,其他像高曉松“此間的少年”作品音樂會,將張懸與朴樹組合在一起的“樹與花”演唱會,也因為成功的策劃,突出了演唱會除明星號召力的人文傳播效應,從而取得了很好地市場反饋。尤其是將演唱會市場,從低齡化的粉絲消費群,向著更多年齡層次、更多受眾群進行了細化。

作為大型演出的補充,一些樂隊的巡演,同樣貫穿了2012年的全年度。“兵馬司”、“樹音樂”、“摩登天空”等唱片品牌的旗下藝人,加上杭州酒球會、上海育嬰堂、南京古堡、北京Mao Live House等各地的站點,同樣形成了一個成熟的産業鏈,對搖滾樂和現場文化的培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為大型音樂節和演唱會,做了一個很好地市場互補和銜接。

但不管如何,演出市場已經成為音樂産業的營利支柱,而今年在市場砸下重金的“樂華娛樂”、“恒大音樂”等公司,也無一不都是以演出市場為主軸發展。在實體唱片已經成為産業雞肋的今天,演出市場顯然已經是音樂産業暫時的救命稻草,甚至是幾乎唯一有保障且可控的主要經濟來源。

兩件大事——恒大來了,“好聲音”火了

在今年6月18這個數字很吉利的日子,“恒大音樂”高調成立,這也是“恒大集團”繼投資影視、排球、足球、動漫、院線之後,再次涉及文體産業。不過,“恒大音樂”卻並沒有複製他們在足球方面的成功。由於音樂産業的複雜性,傳播媒介的多重樣,以及藝術創作本身的不確定性,都讓“恒大音樂”在創立將近半年後,還是沒有達到人們預期的效果。在實體唱片只賺吆喝不賺錢、音樂版權缺乏有效保護、數字音樂依然深陷於免費下載的泥潭的大環境下,“恒大音樂”也像是涉足了泥坑,千頭萬緒一時間不知道從何做起。而以演出市場和傳統唱片市場兩方面做為切入點,也讓由宋柯領軍的“恒大音樂”,暫時看來只不過是“太合麥田”的一個翻版。

今年對於中國音樂産業形成巨大震動的,還得屬“中國好聲音”這個節目。雖然,從平臺的角度來看,“中國好聲音”更應該歸屬於電視産業,但畢竟節目的主體構成,還是音樂作品。而“中國好聲音”的紅火,也可以看成是“超級女聲”的一種延。一方面説明音樂資源潛在的巨大娛樂傳播效應,另一方面則是現在的音樂産業,無法提供這樣一個內部的平臺,而必須依靠其他産業的立體支援,才能發揮這個優勢。而隨著節目的結束,“中國好聲音”聲勢浩大的巡演,也立刻陷入賠本甚至部分站點停演的傳聞。好聲音的問題,其實也是目前音樂産業的問題。音樂産業不缺好聲音,即使是好創作,擠一擠也是有的。音樂産業也不缺像宋柯這樣已經被市場證明過的好商人,但還是缺乏一個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和機制,以及主動性而非被動性的平臺。任重所以依然道遠。

文/愛地人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