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生活 > 音樂

音樂節扎堆比往年顯進步 音樂創作待成長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5-07 08:41:00 | 文章來源: 京華時報

 音樂節扎堆

音樂節扎堆

音樂節,已經從最初的稀罕,到現在的時髦去處。來這裡的人們,除了聽音樂,同時得到放鬆。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北京有迷笛、草莓、朝流三個音樂節分別在順義、通州、朝陽舉辦,均吸引到不少樂迷捧場。與前幾年相比,這三個音樂節無論從硬體設施還是參與人員,都有了很大進步,只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還需要提高。

迷笛

迷笛音樂節3天5萬人次的火爆現場,再次證明了它的號召力。為了迎接八方樂迷,順義奧林匹克水上公園全面開放,迷笛音樂節因此成為北京場地規模最大的戶外音樂節。崔健演唱了《一無所有》《新長征路上的搖滾》《最後的抱怨》《飛了》等作品,在演唱《超越那一天》中,崔健邀請幾個姑娘上臺,一起完成這個具有紀念意義的演出,和著節奏姑娘們翩翩起舞,羨煞眾人。

>>人物

木瑪老夥伴助成長

迷笛對於木瑪來説可謂老交情,“我第一次來北京是因為要來迷笛學校學習吉他演奏,我至今將近20年的北京音樂生活是從迷笛音樂學校開始的。我參與了中國搖滾樂近20年,從開始到現在經歷了很多心情,也有了更多的理解。”木瑪回憶道,最早中國音樂節的雛形就在迷笛學校的禮堂裏,學校提供免費的啤酒,免費的樂隊。

草莓

草莓音樂節在北京和上海同時上演,總共超過240組藝人輪番上陣獻藝。今年擁有四年曆史的草莓音樂節品牌和SMG聯手,首次進入上海,即創造了當地音樂節人流紀錄。謝天笑、重塑、新褲子、後海大鯊魚、旅行團、腦濁、扭曲機器、反光鏡、頂樓的馬戲團、BlondeRedhead等搖滾代表勢力和台下觀眾無障礙交流,很好地傳達了草莓的音樂精神;蘇打綠、盧廣仲、曾軼可、曹方、蔡健雅、黃義達等獨立清新唱作人有效調解現場氣氛,讓各路樂迷享受了一場全方位音樂盛宴。

>>人物

旅行團樂隊注重與觀眾互動

從第一屆草莓音樂節開始,旅行團樂隊每年必到。旅行團樂隊説:“每年音樂節都會希望有好的作品,對今年的表演我們挺滿意,歌迷的反饋還不錯。隨著我們樂隊的成長,歌迷也越來越成熟,可以説歌迷與樂隊共同成長。由於我們的音樂風格相對親和力高一些,歌迷跟我們的互動性很好。”旅行團樂隊稱,參加音樂節的演出,對於樂隊本身的發展來説是件好事,音樂節給了樂隊一個展示的機會。

瑪克思大爬梯

瑪克思大爬梯音樂生活節是朝陽流行音樂周的組成部分,雖是首次舉辦,但嘉賓陣容一點也不遜色,不僅有痛仰、杭蓋、新褲子、龍神道、後海大鯊魚、郝雲等搖滾和民謠樂隊,還有譚維維、陳楚生、羽泉等流行音樂的新生代和中堅力量。主辦方還邀請了黃耀明、張懸、楊乃文等多位港臺藝人傾情演出。朴樹在闊別樂壇多年以後再登臺,引發萬人大合唱,當《生如夏花》《白樺林》等歌聲響起時,許多粉絲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人物

譚維維越唱越有信心

對於瑪克思大爬梯音樂生活節,譚維維覺得挺好,她説:“我覺得瑪克思大爬梯音樂生活節內容豐富,除了音樂外,還有其他的交流平臺。”談及她在現場的表現,譚維維稱,原本還有人教她如何在戶外音樂節上互動,但她選擇堅持自己,“戶外演唱更加放鬆,更加自由,能感受到歌迷的呼吸。現場就是一個大PARTY,根本不需要互動,我還臨時加唱了一首歌曲。”譚維維坦言,她從去年開始參加各種音樂節,因為在音樂節上面的鍛鍊,讓她越來越有信心。

□聲音張有待(DJ)

觀眾在日漸成熟

張有待坦言,音樂節目前在中國還是起步階段,屬於培養觀眾的階段,“可以看出來在最近幾年裏,音樂節人數遞增很快,觀眾的年齡層也呈多樣化。”大部分觀眾把參加音樂節當成一種體驗。張有待稱,隨著音樂節越來越火爆,觀眾越來越成熟,也體現出本土音樂的創作能力的不足,每年像迷笛、草莓這樣的音樂節最好的效果是激發和促進本土音樂的發展,“國內樂隊的水準沒有較大進步,因為觀眾的水準在提高,樂隊的演出次數越來越多,喜歡他們的粉絲不斷增長,但樂隊沒有給歌迷帶來太多驚喜,更多是觀眾自己自娛自樂,而不是音樂本身。”

□樂説

唱出差別精彩更多

五一假期,朝陽流行音樂周、迷笛音樂節、草莓音樂節同時在北京的朝陽、順義、通州三區舉辦,人氣爆棚。作為分別有七屆、十三屆、四屆舉辦經驗的音樂節,三大音樂節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三大

音樂節也針對不同的聽眾群,著重在個性定位上大做文章。原本還是群雄逐鹿一片混戰的戰國市場,到了今年五一,有了微妙改變,讓習慣糾結的老牌樂迷突然有一種“更多選擇更多音樂”就在音樂節的全新體驗。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如雨後春筍般涌現的音樂節只有一塊蛋糕,為搶食一個市場,票價戰、陣容戰、噱頭戰,甚至還有各種惡性競爭時有發生。五一京城的三大音樂節同時舉行,卻是在一片和氣中和諧進行。老牌迷笛堅守傳統搖滾,除了搖滾教父崔健坐鎮,王勇、木瑪、夜叉這些老牌樂隊均是搖滾派的代表,迷笛亮出的不僅是資歷,更是底蘊。另一面草莓音樂節更以8個舞臺、160組海內外藝人的設置創下了最新紀錄。從謝天笑到曾軼可,從新褲子樂隊到台灣的小清新組合熊寶貝,草莓音樂節幾乎容納了各種風格的藝人,但總的來説草莓音樂節延續了它年輕文藝時尚的音樂節特點,受到了90後的一致追捧。而朝陽流行音樂周演出陣容龐大,主打大牌,黃耀明、楊乃文、羽泉、張懸、朴樹、彭坦……“精選中的精選”名不虛傳。有人將草莓、朝流、迷笛形容為音樂節的“203040”,雖然説法略有偏頗,但音樂節真正做到精細化、差異化、特色化,既是市場的喜事,更是歌迷的幸事。

從2009年開始,國內音樂節數量越來越多,並在2010年開始井噴。今年五一期間的音樂節更是遍佈祖國各地。現場音樂已經完全取代唱片業,成為現今音樂市場的支柱性産業。據計算,現場音樂是當前全世界音樂産業中收入規模最大的一塊,樂隊巡演所得收入佔總收入的百分之七十。而迷笛、朝流、草莓在京城的三分天下,各自保證相應的高端品質,也為魚龍混雜的國內音樂市場提供了一個可參考的典型性範本。因為只有各地都有草莓、迷笛這樣的品牌音樂節出現,音樂節的路子才會越走越寬,才會真正改變中國式音樂節“廟會”走穴的山寨形象。(琳距離)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