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責備》 周雲蓬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周雲蓬説:“盲人的世界不是沒有色彩的,人有一種心理上的視覺。”
盲人歌手周雲蓬被看作“新民謠”的代表人物,主要因為他骨子裏是個詩人,就算沒有音符,他也終會用文字擊中許多人。比如在最新出版的這本詩文集《春天責備》裏面,周雲蓬寫道:“春天,責備上路的人。”其實他自己已經彈著琴走過千山萬水,從上世紀70年代的鐵西區,走到90年代的圓明園,又走過無數知名與不知名的街巷。走到牛羊下山,走到孩子回家。
■ 人物名片
周雲蓬
歌手,詩人。1970年生於遼寧瀋陽,九歲失明。1994年畢業于長春大學中文專業。發行唱片有《沉默如謎的呼吸》、《中國孩子》、《牛羊下山》,2008年獲得第八屆華語傳媒音樂大獎“最佳民謠藝人”及“最佳作詞人”獎項,2010年底最新出版詩文集《春天責備》。
離開鐵西區大象吹口琴
我老家在瀋陽的鐵西區,小時候失明之前,我對鐵西區還有點視覺上的印象:全是灰色的平房,偽滿時期留下來的老房子,色調單一,或者説沒什麼顏色。這都是工人村,每家一小間,我家也在其中。有時候會有紅色出現,比如“十一”會有一些遊行、彩車什麼的,平常就是灰禿禿,冶煉廠的煙囪冒著濃煙,挺嗆人。雖然每天生活在難聞的味道裏,我覺得也還湊合,畢竟有味道可聞———九歲那年,我徹底看不見了。上回在上海碰到韓寒,他問我“最後留在你視覺裏的是什麼”,我説:“動物園裏的大象用鼻子吹口琴。”
我十幾歲就決定來北京了。家鄉比較淳樸,年輕人總是好奇心挺強。一個人出門對我來説不算困難,那些年各個城市還比較安靜,沒有現在這麼多車,街上人也不多。我坐著火車來北京,出了站就跑去西直門,先試試在地鐵站裏賣唱。唱了一天,掙了20多塊錢。我一算,一天20,一個月600,在1995年已經不少了。行,然後就去圓明園租房子。
我早就聽説圓明園這邊有個畫家村,住著好多藝術家,心嚮往之。我一路打聽過去,在福海邊碰到四川詩人張建之,他幫我租了房子,每月租金八十。
在北京漂的人,誰想到以後會怎樣呢,大家心態都差不多,過一天算一天,説不定下個月就搬走了。
90年代的圓明園鄉村化生活,有野趣
圓明園的生活基本就是窮困潦倒,這片荒涼的地方住了一兩千個搞藝術的,畫畫的最多,因為畫畫這個行業的人喜歡扎堆,人們買畫也方便。搞音樂的人不多,但還算圓明園裏的高收入穩定職業。大家聚在一起主要是吃飯,誰家請客喝酒,一大幫人都聞風而動。喝多了就談談藝術,平常各忙各的生計,生存才是最迫切的問題。
很多有意思的人,像謝強、馬條、小娟他們好像都在圓明園住過。我記得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傢夥,有個小夥子總説政府在他腦袋裏安了竊聽器,經常找我們借幾塊錢,説要去中南海開會,“今年發這麼大水,我找總理反映一下。”還有個專演毛主席的演員,常規造型是披件軍大衣佇立在福海邊指點江山。有一天他操著湖南腔對我説:“你們搞文藝工作的真不容易啊!”我感動得想哭。
藝術家們也經常互相拆臺,誰也瞧不起誰。我鄰居有個畫畫的,有天跟我説:“我今天看某某的畫,就對他説,一看這畫就覺得你有點陽痿。”正説到高興的時候呢,被他説陽痿的某某就帶了幾個人打他來了。不過我覺得吧,一般真正熱愛藝術的都不是壞人,我現在想起來都是有趣的人和事,沒趣的記它幹嗎,記憶本身就會有篩選。
到中秋節的時候有個習俗,圓明園的藝術家都跑到公園裏玩,湖邊有些遊覽用的小船沒人管,我們就偷一艘劃到湖中間。我記得湖中間有幾個島,島上還住著兩個説相聲的。
那時候福海底下全是淤泥,水不深,也就一人深吧,可以下去撈田螺。有些水性好的夏天經常去游泳,有的人餓極了想吃肉,就抓刺猬,打野兔子,拿回來烤著吃。我們這群人雖然在北京呆著,生活卻是鄉村化的,頗有野趣。
藝術家在北京有同類,不孤獨
當年圓明園這麼多人,現在能混出來的沒幾個,藝術家的聚集地換來換去,也不再有那種氣氛了。因為這地方離北大、清華比較近,警察把藝術家都趕跑了。我記得1995年前後辦一個暫住證要一百多塊錢,太貴,所以大家都辦不起。警察來查的時候,房東會把我鎖在屋裏,窗簾一拉,造成屋裏沒人的假像。
其實我們給圓明園帶來了很多經濟效益,因為那些房東都是農村戶口,這麼多人來租房子,養活了很多房東。但是警察覺得我們是添亂,老是喝酒打架什麼的,其實就跟小孩打架一樣,沒出過大事。有些愛好學習的藝術家還跑到北大聽課,哲學、文學什麼講座都聽,完了出來就拿本書坐長椅上,等著小姑娘經過,跟人家聊天。我們總結過,一般聊的無非三件事:“我是搞藝術的,流浪到北京,總有一種要死的衝動。”
為什麼一定要搞藝術呢?曾經有工廠招我去上班,一個月100多塊錢,什麼事都不用幹,廠子就是為了政策福利,我呆不下去就跑了。搞藝術不可能是事先為了什麼,就是有種你不知道的東西,跟上癮一樣,你要知道為什麼就不上癮了。搞藝術又為什麼一定要在北京呆著呢?因為沒別的地方可去,中國搞藝術的都在北京,北京的樂隊數量估計比全中國別的城市加起來都多。大家都在北京,會感到有同類,心裏不是很孤獨。
在街上唱的時間長了,自然而然就跑去酒吧裏面唱。蘇州橋那邊有個餐吧,臺上唱著歌,底下好多人吃著飯。這樣過了一年多,我想既然靠賣唱為生,到別的城市應該也行。
就這樣離開圓明園,走遍了整個中國。對我來説因為看不見,城市和城市的區別就在於吃的好不好,便宜不便宜,酒怎麼樣。比如我覺得鄭州就挺好,吃飯很便宜,菜非常好吃。鄭州旁邊的開封也不錯,開封的大排檔特別牛,長得無邊無際,旁邊戲樓上還有唱豫劇的,票價也很低。
我分辨一個地方的人好不好很簡單,他對你態度比較和藹,打車的時候不拒載,不給你繞路,那就是好人。
各地藝術群落
大家都忠於自己的土壤
我離開圓明園之後,那裏沒多久就拆了。北京變成我的轉机站,在別的城市晃蕩幾個月就會回北京再住一段。我後來住過樹村、宋莊這些地方,感覺還是圓明園好,有山有水。樹村就是一條街,污水橫流,比較破爛,主要是周圍有很多音樂學校。從年齡上看,樹村也比較年輕,都是些十七八歲的小夥子在玩搖滾。到宋莊的時候我已經印象不深了,因為大家都變成獨門獨院,互相不怎麼來往,不像圓明園時代街坊鄰居來回串。這個時代越來越現實了,搞藝術也一樣。
好些人説我的音樂越來越溫和了,其實溫和是常態,人不可能永遠憤怒,本質上我不是個性格暴躁的人,寫《中國孩子》那時候也是就事論事。“新民謠”這批人就像個群落,任何時代都會有自己的藝術群落,一大撥人在地下漚了很多年,現在都冒出來了,在地上生長。其實每個人的風格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方水土。你看現在張懸在雲南,蘇陽在銀川,李志在江浙一帶,白水在四川,五條人他們在廣東,大家都很忠於自己的土壤。
我覺得音樂跟人的精神家園有關係,當年很多搞重金屬的音樂人,大多來自工業城市,人們天天聽機器的轟鳴,自己做音樂也容易産生這種感覺。我現在每年春節都回瀋陽老家,感受到的差別當然很大。工廠都沒有了,商業也不發達,曾經很有風格的一個城市,現在變得模棱兩可。中國多數城市都是這樣,所以我現在主要住在紹興,因為在紹興、蘇州、開封這些地方,一過去就能聽到當地方言,吃特色小吃,感覺到生活的底蘊。
寫作對我來説,是和音樂相通的表達方式。可能大家對盲人的寫作容易誤讀,覺得你就應該寫周圍全是黑的,沒有視覺意象,然後自己心靈堅強什麼的。我寫個“解開你的紅肚帶/灑一床雪花白”好像就不正常,但實際上盲人的世界不是沒有色彩的,人有一種心理上的視覺,不然你怎麼閉上眼做夢還能看見東西呢?詞語就是一種心理暗示,即使你沒有見過紅色,我告訴你紅色這個詞,你也會在自己心裏描摹出一種東西來。
北京現在變成一個大怪物,越來越不適合普通人生活,不過相對來説我覺得西邊還好一點。在香山那邊,我喜歡爬爬山,偷偷翻到植物園裏邊,一條小路拐來拐去,能找到好多名人的墓。劉天華、劉半農、梅蘭芳、馬連良,還有梁啟超,他們都靜靜地呆在那裏,看著我看不到的世界。
采寫/本報記者武雲溥 攝影/本報記者 郭延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