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近期作品的因素,除了歷史和現實所賦予我們的複雜心理外,直接的靈感來源出自私人家藏的舊照片,以及中國大街上隨處可見的“碳精素描畫像”。我無法説清楚些經過精心修飾後的舊照片究竟觸動了自己心靈深處的哪一根神經,它們使我浮想聯翩,愛不釋手。也許正因為處在今天的時代中這些舊照片已不僅僅給人某種懷舊心理的滿足感,也許它們所呈現出的某種單純直接而又充滿了某種虛幻的視覺語言方式,驗證了我對高深莫測的樣式主義以及虛誇的浪漫主義的厭棄心理?同時,舊照片和碳精畫像一類的圖示語言,體現出我非常熟悉而又曾經不屑一顧的東西,其中包含著中國普通人長期以來所特有的某種審美追求,比如模糊個性而強調共性,含蓄,中性而又充滿詩意的審美特性等等。
——張曉剛
張曉剛 (B.1958) 血緣——大家庭· 戴軍帽的男青年 1999 年 布面油畫
190 × 150 cm 估價: RMB 5,500,000 - 6,500,000
簽名:張曉剛 Zhang Xiaogang 1999
張曉剛程度玉林路工作室
《戴軍帽的男青年》創作于1999年,是該系列作品中罕見的大尺幅佳作。畫面中,張曉剛將家庭照片的題材進行延伸,形成了獨立的男子像肖。畫中的年輕男子身著標誌性的中山裝,從他挺直的脖頸可以看出其依然維持了《血緣—大家庭》系列中常見的機械性坐姿。畫中人物這種“刻意的端莊”姿勢顯示出了強烈的自我約束力,進而隱喻其在現實生活中屈從於各種規範、制度,不得不壓抑自己的個性與熱情,而這或許這就是使人物黯然,使人生褪色的原因。男子神情憂傷,目光斜視,虹膜與瞳孔漆黑一片,目光縹緲而略帶驚恐,似乎若有所思,又似乎空無一物。通過這一藝術形象,藝術家以一種舉重若輕的方式映射了整整一代人的人生窘境——每個人都背負著歷史的包袱和精神的重擔,一面小心謹慎地踽踽潛行,同時又無時無刻地陷入一種深刻的精神焦慮之中。
張曉剛 (B. 1958) 裏和外4 號 2006 年 布面油畫
170 × 330 cm 估價: RMB 4,500,000 - 6,500,000
簽名:張曉剛 2006
出版:
《張曉剛》 Sara Hilden藝術博物館 2007年版
《典藏中國當代藝術100 | 張曉剛——清醒于夢幻與現實之間》P124 現代出版社 2009年版
《張曉剛:困擾的記憶》 P96 Phaidon出版社 2015年版
展覽:
2006年 家園 北京公社 / 北京
2007年 張曉剛個展 Sara Hilden 美術館 / 坦佩雷 / 芬蘭
有距離地去觀察歷史和現實,同時,去營造一個使我們的靈魂能夠得以暫且棲身的“虛幻王國”。
——張曉剛
2006年張曉剛創作的《裏和外4號》恰恰處於從標誌性的“大家庭”序列向此後“歷史風景”主題轉型的關鍵節點。它不僅依舊承繼著“大家庭”和“失憶與記憶”系列中圖像的影像來源,也直接啓示出“綠牆”系列中的象徵化風景,而對於《裏和外4號》的解讀則有益於窺探張曉剛這一轉型過程中的心理反映。《裏和外4號》可謂張曉剛“歷史風景”題材創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佳作。畫中,張曉剛將極具年代感的人化公共景觀以大尺幅的方式呈現而出,解放後代表性的橫向橋梁,橋樑上隨風搖曳飄揚的彩旗,遠景與近景中以純粹線條和簡單暈染而形成的群山、微波盪漾的河水等視覺形象……這一切,都似乎能夠在一瞬之間將我們拉回至那個對生活自足豐滿,對勞動幹勁十足,對未來充滿美好憧景的集體主義時光中去。
對於張曉剛的“歷史風景”題材,呂澎也曾在《憂鬱與傷感的精神史——張曉剛的藝術》一文中做出評述,“藝術家保留了歷史的典型符號——紅旗、大喇叭以及其他一些歷史道具,他指望在自己重新描述的歷史場景中喚起人們對於歷史和歷史問題的雙重追憶和解析。藝術家當然不是提供理性的政治解答,他僅僅是將自己多年來對人生、歷史以及人的精神性的思考繼續放在自己的作品中,以便對內心有所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