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吳湖帆:藝術品市場的復古風向標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6-23 15:18:30 | 文章來源: 新浪收藏

吳湖帆《摹唐寅福濟院忘機圖》

張大千平生稱自己最為佩服的“兩個半畫家”中,第一個就是海派山水的代表性人物吳湖帆。

民國時期,吳湖帆潤例遠超張大千、齊白石,比溥儒高出一籌,比肩前輩宗師吳昌碩。

上世紀80年代起,作品屢現海外拍場,1988年其《梅花通景四屏》在香港佳士得以3 萬元港幣成交。香港大收藏家朱昌言于80年代以9萬元港幣購入吳湖帆6尺金粉山水《萬松金闕》,在當時堪稱高價。

內地拍賣市場出現之後,尤其是資本介入藝術市場以來,整體藝術品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藝術品的價格逐漸與其所具有的藝術內涵相偏離,呈現出資本所特有逐利本性。上海文化藝術品研究院選取25家主要拍賣行作為樣本,對1993年以來的拍賣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以此為基礎總結出近年來吳湖帆市場整體發展趨勢,並結合對吳湖帆藝術風格的闡述,希望藉對吳湖帆作品的市場買氣做出理性和客觀的分析。

從數據上看,吳湖帆作品市場近年來一直呈現穩步上升的態勢。尤其在2011年北京瀚海上拍的《富春山居圖》手卷,以接近億元的高價成交,進一步激發了市場的熱度。隨後的一年,吳湖帆拍賣成交作品的平尺單價達到歷史高位39萬元,即便在整體市場不景氣的2013年也保持了33萬元的平尺單價,説明吳湖帆作品的價值近年來重新被挖掘出來,市場認可度在逐步增強。

這一特點從吳湖帆的市場買氣圖也同樣得到了認證。在1999年之前的多數年份,吳湖帆拍品大部分以低於平均估價(最高估價和最低估價的算術平均值)成交。但是,2000年以後行情逆轉,到至今為止的各年份,已成交作品中,基本上有60%-70%的作品是以高於最高估價成交的。

然而,與吳湖帆名聲相當的近現代7大家,齊白石、張大千、黃賓虹、李可染、傅抱石、徐悲鴻、潘天壽的整體平尺單價在2013年為79.6萬元,而吳湖帆卻只有其一半不到,僅為33萬元。七大家平尺單價的最高年份2011年,曾一度達到89萬元,而吳湖帆在最好的年份2012年也只有39萬元。(在平尺單價的計算中,為使得數據更接近於市場真實情況,剔除了超高價位成交的作品。)

2014年上半年吳湖帆拍品成交過百萬元的繪畫作品有15件,扣除與他人合作的4件,其餘11件中,有9件為市場生貨,從未上過拍場。成交平尺單價在50萬至100萬元之間,最高也未超過200萬元,與齊白石最高可達千萬級的平尺單價作品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但也正因為資本在某段特定時期的跟風性,造成資金不均衡分佈,引發局部藝術市場的升值潛力。

其實不僅是市場的忽視,對吳湖帆的學術研究一直以來也都比較粗淺。五四新文化運動,將傳統藝術視為糟粕,而吳湖帆卻堅持向元四家和董其昌等學習。後來吳湖帆更是被劃入“保守派”而不受主流文化待見,市場也因此被壓抑。

吳湖帆在藝術上的貢獻,除了畫風上很好地融合了文人特質以及近現代海派藝術家所追求的世俗富貴之外,還有他建築于吸收傳統的全面營養後的創新。另外,他的梅景書屋讓學生們沉浸于傳授文化經典的氛圍中,給現代美術教育的一種新的啟迪,著名書畫鑒定家王季遷和徐邦達等也是吳湖帆的弟子,吳湖帆在藝術和教育上的貢獻還有待於深入挖掘。

吳湖帆一生的藝術頂峰時期是在上世紀40年代後期至50年代中期,在這10年左右的時間內,他創作了多幅精品和代表作。綜觀吳湖帆歷年拍賣成交價格最高的10件作品,有7件創作于這一時期。

1936年至1939年是一個分水嶺,之前吳湖帆以臨摹古畫為主,1936年開始,吳湖帆由臨摹而出,開始了自我風格的創作,其代表作大多出自1939年後。拍賣市場上,對其臨摹的古畫十分推崇,但對於他中晚年有自我面目的代表作更為追捧。吳湖帆千萬級拍品中,分水嶺前後的拍品基本各佔一半。

在選用材質上,吳湖帆也是極講究的一位。中期以後喜歡用質地綿密緊致的老宋紙作畫,代表作《嶺表奇峰》等都是用的老宋紙,他又從錢鏡塘先生處獲得明代的角花箋,每張不到1尺,其家用的康乾時代宣紙品質均屬一流,名作《阿里山雲海》就是用的康乾白宣。他對裝裱和用印等十分講究。

吳湖帆對於作品細節上的關注,不在一招一式,而是綜合性的、全面而自然地散發出來。但是有時對於細節的過分考究也會影響作品的整體氣勢,這也許是吳湖帆作品在北方藏家中份額不高的原因。

鋻於吳湖帆精品代表作數量多,民間收藏頗富,但並沒有全部流通在市場上。隨著其他近現代名家作品的市場重拍率越來越高,吳湖帆的作品在價位不斷提升的情況下,會促成生貨流入市場,從而再度促成更高價位的出現。吳湖帆作品價格尚未被完全發掘的另一個原因還在於其身上舊時代的貴公子氣,生前不事炒作,也與時風背行,能充分理解其富貴表像下的文人氣質繪畫的藏家畢竟不多,因此吳湖帆市場地位的弘揚可能不會一蹴而就。吳湖帆生前有一枚閒章:“待五百年後人論定”,現在才過了半個世紀。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