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天價拍品難拯救藝術品市場 行家冷對離譜高價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4-15 11:08:16 | 文章來源: 廣州日報

張曉剛 《血緣:大家庭3號》(油畫)

4月7日晚,保利香港2014春拍“太璞如琢——崔如琢專場”舉槌,其中崔如琢作于2006年的手卷《丹楓白雪》以8000萬港元起拍,經過多輪競價後以1.6億港元落槌。當代方面,香港張曉剛《血緣:大家庭3號》在香港蘇富比以5000萬起拍,最終以8300萬落槌,含佣金成交價為9420萬港元。儘管這兩幅作品都刷新了藝術家拍賣紀錄,但專家認為,這些個案並不會給市場帶來決定性的改變,行情仍處於深度調整中。

行家冷對“離譜”高價

“我發現,崔如琢1.6億的手卷《丹楓白雪》相當於香港嘉德春拍全場青銅器、珠寶手錶及吳冠中、潘玉良、朱德群幾個大師的作品價值總和。”行家項先生説,“一個明清開宗立派的大家也賣不到這價,我只能説推手太強大了。”不少藏友認為,這價格著實有些“離譜”。某藝術媒體負責人楊先生更揶揄道:“這價格跟作品的藝術性太不符合了,該16億元才對。”

“無論真成交假成交,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樣的價格太不適合普通收藏者了。”行家老胡認為,這種刻意的炒作實際上局限了作品的流通。“因為可預見的升值空間實在是太小了,砸在手裏的可能性卻大大增加。”他回憶道,前幾年天津文交所推出幾個藝術品股票,有的作品不足兩個月即暴漲近10倍,後由於社會各界質疑聲不斷,文交所方面只得限定月價格漲跌幅在20%以內。當時,白庚延的《黃河咆哮》和《燕塞秋》分別被分割成600份和500份發行,直到停牌前,兩個藝術品份額分別為17.16元/份和17.07元/份,漲幅均超過1700%。以600萬的份額計算,《黃河咆哮》市值高達1.03億元,而在上市前,白庚延畫作的拍賣最高紀錄僅為392萬元。其後,隨著這種“玩法”被“喊停”,兩個産品一路下跌到4元/份以下。在此波浪潮中,崔如琢的作品《荷風韆鞦》也赫然在列,當時的上市基礎價格達4200萬元。一名早期介入市場的投資者告訴記者:“如果單從價格講,5000萬元完全可以買到一件徐悲鴻或齊白石的精品了。但那時藝術品股票的價值已經脫離了藝術品本身的價值。”他認為,自己認可的並非這兩件藝術品的價值,而是認可這個遊戲規則。另據一名曾在2003年左右以約6000元價格買入白庚延作品的畫商透露,這件作品他根本無法脫手。

“靠拍賣或份額化行銷來樹立價格標桿的做法的確不少見,但也要看作品本身和作者的學術地位是否能與之相稱。”有分析人士認為,由於藝術品的估值非常難界定,給莊家創造了渾水摸魚的空間。“離譜的高價出現,最高興的要麼是莊家,要麼是畫家親屬,財富無形中暴漲,但炒這麼高總要有人買單的。”一般來説,藝術品的估值要根據作者的知名度、學術地位,作品的知名度、技法理念、存世量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而成。“橫空出世的未必是橫財,盲目跟風的話倒可能遭‘橫禍’。”

當代藝術或難再“一榮俱榮”

4月5日,香港蘇富比2014春拍舉行“現當代亞洲藝術晚間拍賣”,本場重點拍品張曉剛的《血緣:大家庭3號》以5000萬港元起拍,最終以8300萬港元落槌,含佣金成交價為9420萬港元。這個價格也刷新了2011年《生生息息之愛》的7906萬港元的拍賣紀錄。記者發現,《血緣:大家庭3號》曾在2008年以4736.75萬港元創下當時藝術家個人拍賣成交紀錄。6年時間,該作品翻了一倍,那是否預示著繼去年曾梵志之後,傳統“四大天王”又開始發力嗎?業內人士似乎並不這麼看。經歷了2004年至2007年的狂熱增長,以及接下來相當長時間的迷茫調整後,專家認為鳳毛麟角的“天價”拍品不會為市場帶來轉折性改變,“一榮俱榮”的期待不現實。“個案並不能代表行情,市場沒有發生根本轉變。”事實上,更多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遭遇流拍或撤拍。

“資本架空了美好的藝術。”行家吳先生認為,有的評論人士用深奧的理論和邏輯來解釋這些藝術,共同創造了“把垃圾塑造為藝術品”的奇跡,愚弄了真正的藝術品市場,“以至於現在學藝術的人,沒幾個能真正了解西方當代藝術,而流於道聽途説。而且自2002年起,受當代藝術火爆的影響,青年藝術家們普遍認為打暴力、色情等‘擦邊球’就是有個性。在這種思潮影響下,許多當代藝術作品情調灰暗、晦澀、充滿負能量。藝術家失去自我,隨大流,肯定走不遠。”他同時表示,某些藝術品之所以在外界看來是無由來地暴漲,根本原因在於過剩的資本需要尋找出口,可近幾年來,總體行情並不景氣,投資市場的回報並不見得比股票、基金等好多少。“用驚爆價讓更多人打消疑慮、停止觀望、進場接盤?不可能。真正理性的投資應該是買自己喜歡且價錢合適的東西。另外從理念上看,這些文化符號早就過氣了,令人審美疲勞。今天我們應呼喚和發掘一批新的當代藝術,把它們當成我們這一代人的精神需要,可這些屢創‘天價’的東西並未做到這一點。”

藝術品金融是把雙刃劍

“拉高價炒作沒有多大意義,其實市場中很多人都明瞭。”北京行家莫先生認為,許多市場參與者已經對這種方式疲勞,但奇怪的是,也總會有人吃這一套。“這些橫空出世的高價可以完全被看為赤裸裸的資本運作,已經完全脫離書畫收藏的範疇。現在藝術品金融化很火,有團隊專門將拍高的藝術品拿去銀行抵押、融資、貸款等。一幅畫放進銀行保險箱,白花花的銀子就套出來了,而價值很可能是虛高的。”他表示,金融是把雙刃劍,近幾年它使藝術品拍賣行業的影響迅速擴大,但也吹出了不少泡沫。“在雄厚的資本面前,許多拍賣行也無法單純地扮演傳統仲介的角色,反而是更緊密地跟資本手拉手,下一盤更大的棋。作為收藏者則一定要有自己的分析判斷,更要量力而行,説到底,推得越高,摔得越狠。那些賣到五六十萬元一平方尺的作品,在市場中的流通會健康嗎?傷害了廣大收藏者的積極性,終究會高處不勝寒。”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