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市場

藝術品市場孕育經紀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3-04 10:03:26 | 文章來源: 大河網-大河報

2014年元旦,畫家趙曼在北京榮寶齋美術館的跨年個展成功舉辦,而這次展覽的策劃者就是她的藝術品經紀人。

提起經紀人,人們大多會想到演藝圈,藝術品經紀人對於許多人來説還是一個陌生的詞彙。的確,比起國外藝術品經紀人職業的成熟化,國內的藝術品經紀人還處在萌芽和起步狀態,在河南則幾乎是一片空白。

創作者把市場交給經紀人

趙曼的書畫進入市場,是最近五六年的事情。“最初是靠自己接觸市場,發現很大的問題—經常有人到府來買畫,需要和別人討價還價,這對藝術家是很大的‘折磨’,會影響藝術創作;而且,別人套套近乎,請吃個飯,可能本來8000元的畫,我三五千甚至不要錢就給他了,這種人情關係擋都擋不住,市場就被搞亂了。”

從2011年起,趙曼開始有了自己的藝術品經紀人,並逐漸在全國範圍內鋪開,“浙江、陜西、山東、廣東、江蘇、上海,這些地方都有我的代理人。”

有了正規的經紀人接手作品的市場推廣,趙曼徹底解放了,“他們每天要接幾十上百個電話,處理很多事情,如果這些事情都由藝術家來做,那就完全沒時間和精力去創作了。”

經紀人把藝術家推向市場

除了經紀人,一些藝術機構、美術館、書畫院,成為時下書畫家與市場聯繫的主要渠道之一。

福建人沈釗昌從河南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就留在了河南,目前的身份是河南省華僑書畫院院長,在圈內以組織“活動”出名。去年他承辦的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書畫展頗有些影響,眼下又開始籌備2014拜祖大典書畫展。

承辦這樣的書畫展,需要廣闊的人脈,美術創作出身的他,身兼省政協會員、省僑聯副主席等多重身份,顯然具備別人沒有的優勢和能量。

“河南的書畫家,缺乏一個整體的推廣,現在缺的是高品質的運作。”沈釗昌非常希望政府相關部門出面,組織一些品牌活動,畢竟相比社會書畫院,公家組織活動,更名正言順一些,市場也認。

華僑書畫院所做的推廣,目前僅止步于組織書畫展這樣的活動,被記者問及為何不進一步聯繫市場,為藝術家的作品找銷路,他面露難色:“市場太複雜,水太深。”

而華夏美術館涉水市場的腳步從四年前就開始了,目前已經簽約代理了一批省內書畫家。華夏美術館館長張懷彬的理念是:“匯集全省書法、國畫、油畫、水彩,包含各畫種、各藝術品類的拔尖藝術家,有學術高度、有市場潛力的,通過做活動,搞展覽、推廣,整體推出去。”

代理藝術家及其作品,不是簽個約就完事,後期運作相當繁瑣,涉及諸多環節、細節。市場的培育有個過程,雙方的合作也需要磨合,對於簽約藝術家要保持關注,市面上出現他們的作品,就要去跟進,有時候還需要及時介入,接盤。作品要有計劃地投放市場,對於價格的掌控也需精準定位。

“簽約只是個開端,推廣藝術家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專業操盤手來運作。”對於華夏美術館的簽約藝術家嘗試,市場人士表示樂觀,“不管怎樣,已經真正起步了”。

解析市場孕育經紀人

已經擁有多位經紀人的畫家趙曼,對當下的藝術經紀市場有自己的看法:“中國目前沒有職業經紀人,市場上活躍的其實都是藏家發展起來的經紀人。”

雖然並非科班出身,這批經紀人卻飽經市場歷練,有人脈,眼光毒,摸到了市場規律。許多人已經有了多年的藝術品私下運作經驗。換句話説,他們已經具備了成為職業經紀人的條件,是市場培育出的經紀人。

一位市場觀察人士表示,“在中國,除了拍賣市場外,大量的交易還是在藝術家和藏家之間直接進行的,專業的藝術品經紀人非常少,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江蘇、西安等相對成熟的市場,河南幾乎沒有”。而根本原因還是國內藝術品市場不成熟。“藏家總喜歡自己到府買畫,既能保真,還能跟藝術家合個影,多好。”

在中國藝術品市場日益擴張的今天,藝術品經紀人隊伍需求大,而人才儲備太少。大部分所謂經紀人的經紀手段還相當初級,並不具備向媒體、市場、資本推介藝術家的能力。經紀人自身也並沒有明確的行業規範,“職業道德、契約關係、入行門檻、收費模式……這些都有待制訂一個標準。”這位人士表示。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